发布时间:2022-12-20 作者: 刘英 蔡彤娟 陈治衡 申宇婧 刘锦涛 许林 赵越 徐天启 方菏阳
2022年已进入尾声。展望即将到来的2023年,外部环境依旧复杂多变,国内则刚刚施行疫情管控放开政策,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关键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22年已进入尾声。展望即将到来的2023年,外部环境依旧复杂多变,国内则刚刚施行疫情管控放开政策,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关键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何重要部署?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9位新锐智库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明年中国经济增速看好7%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
今年中国经济面对着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既有地缘冲突带来的供应链冲击,也有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收缩,更有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抑制。明年是20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也是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年,是3年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关键年。伴随奥密克戎致病力的逐步减弱,国家优化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在此背景下,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能否重启中国这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关键在提振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何处?
从抑制变量上,伴随新冠致病性逐步转弱,我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抑制消费、限制经济流通的新冠防控这一最大压力解除后,经济能畅快呼吸,吸饱氧的经济会迅速迸发活力。特别是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马车会快马加鞭追赶上来。
从政策措施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今年我们减税降费4万亿,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明年中央政府仍有财政潜力和工具,无论国债、专项债还是补贴等,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发力。投资这驾马车能顶半边天,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及服务业等各种有效投资潜力足、力度大、带动能力强。
从增长动能上,OECD预计明年全球经济75%的增长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贡献。哪里减少哪里补回,无论是消费、投资还是房地产,抑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产业政策兼顾发展与安全,科技政策激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人工智能等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系统优势,做好六个统筹,守正创新,明年中国经济有望恢复到潜在增长率5%,甚至站到7%以上的合理区间。
OECD预计2023年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
扩内需:要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宏观研究部副主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扩大内需时,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扩大消费,首先要避免脱离收入谈消费。经过三年抗疫,居民收入有所下降,消费动力不足。只有切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才能有效促进消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中长期问题。短期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节能补贴、低收入群体过节费等形式促进双节期间的消费,例如通过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形式促进线上消费。
从最新消费数据来看,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比10月降幅扩大5.4个百分点。当务之急是必须抑制住消费的急剧收缩,刺激节日消费和健康消费。这中间物流的基础保障作用非常关键,应尽全力解决物流企业遇到的困难,保障物流的通畅运转。
重启经济,信心比黄金更贵
陈治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并且着重提出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实际上,国际格局动荡、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都对市场信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市场信心受损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企业端和居民端资本负债表的衰退,这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最为致命。近期的经济金融数据低迷也正体现出此时要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性。因此,明年的经济发展的抓手可聚焦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就业,稳定民生。受到疫情冲击,就业压力增大是约束民众信心、市场信心的枷锁。会议明确指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民生和就业工作也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二,吸引外资,提高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也是会议重点提出的内容,更是替身外资信心的关键。可进一步就优化市场环境,加大保障外资合法权益,使得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其三,防范风险,力保市场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将有利于形成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更利于信心的重塑。从政策来看,近期对房地产的风险已经加大了化解力度,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均衡行业的供给和需求,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平台经济在重启经济中担纲主力军?
申宇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的提法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
首先,对于平台企业的态度是在监管中发展。发展成为主基调,与2020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对平台企业严监管的提法(“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等)相比,本次会议代表着中央对待平台企业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而发展的前提是要提升常态化监管能力,平台企业越是发展,对于监管的及时性、动态性、敏捷性的要求反而越高。
第二,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中的作用。即要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尤其是消费互联网平台以消费带发展的促进作用。人们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消费黏性将逐渐增强,平台企业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支点。
第三,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中的作用。去年年底以来,互联网大厂迎来了一波裁员潮。未来在政策红利下是否可以迎来第二增长曲线,并带动新一波就业,值得期待。另外,平台经济对于促进就业有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平台上的若干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更多的就业。
绿色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吸引外资?
刘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助理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制度和标准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对外也要逐渐建立制度型开放的基本态势,发挥制度型开放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创新,不断扩大我国绿色发展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首先,面对绿色经济、气候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发展相关的产业,提升要素流动在国际绿色市场中可能并非挖掘竞争优势的主要举措,其重心应当更多地放在制度开放而非要素开放。
其次,绿色制度型开放更多地要求中国通过扩大规则和标准的开放,去逐步实现绿色发展的全球化,这使得绿色发展本身不会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通过产品出口贸易的方式所开展的对外开放,也是提升外资吸引力的重要基础。
最后,要占据全球绿色产业分工的优势地位,就需要在最开始就提前开展全球合作与开放的模式升级,让世界各国从认可中国的绿色产品和服务,转变为认可中国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制度。可见,认可中国规则与讲好中国故事,在对外合作中两者具备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如何多措并举扩大内需?
许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总体来看,中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巨大潜力将持续有序释放。
第一,较高收入家庭数量的快速增长为消费升级奠定基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趋势明显,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第三,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快速增长至世界第一,数字消费已成为扩大消费的巨大推动力之一。
第四,消费本土化趋势提升了消费市场的稳定性。
第五,财政大规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有效促进了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收入和提升消费能力。
第六,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金融助力促消费;同时,愈加理性的消费习惯保障了金融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第七,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进程之中,数字基础设施、新能源领域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新基建的投资需求旺盛。
第八,高科技消费品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叠加巨大人口规模优势,正促进扩大我国科技研发领域的有效投资。
发展与安全如何辩证来看?
赵越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助理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还指出,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中央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即努力从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相互掣肘的情况转换为依靠绿色经济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形成的可反哺经济的重要产业,从上述闭环来看,从减排技术到环保产业再到绿色金融,这是一条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路线,此前新能源汽车已通过大量补贴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也将在2022年底实现“国补”退出,这已经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减排技术或将成为产业竞争优势。中国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能源结构及巨大的经济增长需求,能源结构也许在未来会有很大改变,但能源禀赋甚至在中长期还是难以改变。鉴于此,以及中国目前现有的高精尖技术群的人才与经验,必将要在减排技术上发力以盘活整体产业,尤其是碳封存、碳利用这一块,因为固碳技术是当下来看对于经济发展影响最小,甚至还能拉动经济生产规模的减排技术。
房地产是风险?还是经济复苏抓手?
徐天启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日前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是因为房地产并非只是单纯地卖房,而是联系着建筑、建材、家电、批发、金融等数个行业。有研究表明,2020年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占中国GDP17.2%,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7.3%(直接贡献),房地产带动产业链占GDP9.9%(间接贡献)。
当前我国并非没有住房需求,而是不同居民住房需求差异明显。一方面,部分城市购房、租房价格较高,而新市民、青年人收入不高,住房支出占比高,明显挫伤该群体消费能力及对未来的信心;另一方面,高端住宅消费被限制,高净值、高收入人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其手中货币资金贮藏,未能进入流通;同时要看到,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人群都不断希望能够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看,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6平方米的绝对值并不算高,考虑到较为严重的结构分化问题,实际中位数可能更低。坚持“住房不炒”同时,保护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增加与当前需求匹配的住宅供给,既满足并改善了各方实际居住条件,也对我国明年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与水平
方菏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重要要求。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并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主要国际组织已与中国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共识,使“一带一路”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际循环的重要抓手。同时,会议加大了“引进来”的力度,通过制度开放和对标国际标准,支持贸易、投资、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与国内大循环的有效结合。
展望2023年,以“一带一路”为主的国际循环将在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上吸引全球商品和要素资源,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明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将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为全球开放合作和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注入强劲动能,成为新时期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