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宋科:三个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宋科:三个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4-07-24 作者: 宋科 

首先,《决定》强调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表明金融改革将继续深化,金融政策将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协调,以实现更有效的政策效果。

本文转自7月23日IMI财经观察公众号。


各界期待的改革具体指引正式发布。7月15日-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多次提及“金融”,聚焦金融领域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等问题提出了要求。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党委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


《决定》会给金融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该从哪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它对我国金融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围绕上述话题,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接受了南都·湾财社的专访,从金融视角对三中全会决定部署进行了深入解读。


47c13f1ce61e5a80b3813e71504170ee.jpg

(宋科)


三大亮点体现中国金融政策发展方向和重点


南都·湾财社:从金融视角来看,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宋科:首先,《决定》强调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表明金融改革将继续深化,金融政策将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协调,以实现更有效的政策效果。


其次,《决定》中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表明金融安全和稳定将是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而金融风险防控也将继续作为政策的重点。


最后,《决定》还强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农村经济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这些亮点不仅体现了中国金融政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对理解当前和未来的金融政策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南都·湾财社:近年来深化金融改革呼声渐高。公报中提到:“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特别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上述内容传递了什么信号?有何深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宋科: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后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及,此次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过去的宏观政策调控中,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发展等政策不注重相互配合,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可能导致政策目标难以达到,甚至出现“合成谬误”,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从金融视角来看,金融体制改革也被纳入构建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的一部分,为提升宏观政策的整体效果而服务。


与此同时,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尤其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益复杂的环境下,更要统筹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方式和能力稳步提升,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未来,要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要把握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提升金融创新业务风险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使得现代金融监管更好地适应经济金融领域的新变化。


从三个方面稳步推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南都·湾财社: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更好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该从哪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又有哪些?它对我国金融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宋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该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以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为目标,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该从三个方面稳步推进:一是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加快建设强大的货币,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切实提高金融监管前瞻性、精准性、协同性、有效性,通过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主要面临两个方面亟待破解的问题。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有待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2024年4月,国务院出台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有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本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的问题,其中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值得重点关注。预计后续将继续出台相关领域政策措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南都·湾财社:风险防范也是高频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年初公布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便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如何看待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与挑战?应如何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宋科: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段落首先指出:“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表明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当前,面对中小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应当看到,我国不仅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而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们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底气。


目前,我国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整个金融系统的占比都非常小。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经较峰值下降一半。


下一步,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信心,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方面,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持续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监测。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稳妥有序地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南都·湾财社:服务实体是金融的天职。《决定》提到“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关于市场体系这一提法释放了哪些利好信号?从金融视角来看,金融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宋科:《决定》对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提法,为民营经济、乡村经济提振了信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城市企业与村镇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营造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不同类型企业的平等发展、充分竞争,也将为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


从金融视角来看,金融与实体经济一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将是空中楼阁。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资金支持方面,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形成陪伴优质实体企业发展的耐心资本。在服务提升方面,金融机构要勇于创新,利用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民营企业信用数据缺失、风险管理困难的痛点,以多元化、多层次、多期限的金融产品,为不同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从政策、监管和金融服务三个方面开展下一步改革


南都·湾财社:根据《决定》,我国金融行业要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您有何建议?


宋科: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下一步的改革,可以紧扣“六个强大”,从政策、监管和金融服务三个方面开展。


在政策层面,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通过进一步改革,要继续完善中央银行管理体系,提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精准性,打造强大的中央银行。同时,加强跨部门的协调,切实解决各政策之间不一致的问题,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为金融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监管层面,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本次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重点领域风险问题、过往监管模糊领域风险问题进行专门处置,并强化监管科技应用,以“长牙带刺”的强大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


在金融服务层面,要继续扩大金融开放、增加数字金融创新,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广泛的可使用范围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并为上海、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相适配的政策支持。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金融行业的新变化进行创新,保持并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此外,要重视金融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选人用人方面进行改革,让源源不断的金融人才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变革提供不竭的智慧和动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