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9 作者: 人大重阳
2023年2月8日,“一带一路”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暨系列讲座启动仪式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共同主办,邀请来自国家发改委、义乌市政府等政府部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机构1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议“一带一路”十周年发展进程参会发言,逾10万人在线观看此次研讨会。
人大重阳综合媒体报道:2023年2月8日,“一带一路”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暨系列讲座启动仪式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共同主办,邀请来自国家发改委、义乌市政府等政府部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机构1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议“一带一路”十周年发展进程参会发言,逾10万人在线观看此次研讨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中新网、中评网、中宏网、中国网、凤凰网、丝路瞭望、深圳卫视、三沙卫视、湖北广电·长江新闻号、国际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商学院》杂志等媒体报道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在会上发布《重燃“一带一路”研究,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 ——“一带一路”十周年的研究总括性梳理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该报告源于核心期刊《前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报告原创性地发明了一个新词“全球思想价值链”,并用详实数据分析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研究转冷,未来应加强“一带一路”研究,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
报告封面
报告指出,在信息全球化加速的时代,本国学术思想的生成、传播、再造进而影响他国的过程是一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全球思想价值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等系列中国原创话语与本土学术思想问世,全球思想价值链单向化的历史则被终结,国际学术界开始经常出现高度关注中国学术界的现象。“一带一路”思想价值理念成为提升我国在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点。为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人大重阳通过数据搜集与分析,全方位剖析“一带一路”研究“遇冷”的原因,并为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提出可行性建议。
报告认为,“一带一路”研究在近两年呈现转冷的趋势。报告从多项数据对比中发现,“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期刊发文数量大体成倒“V”字型,英文期刊刊发“一带一路”研究文章的数量大体是中文发文量的1/20左右。英文书籍出版数量大体是中文出版数量的1/60左右。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术资源发现平台检索,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多集中在2017-2019年。2017年最高时为年度发文31359篇,比2016年增加接近70%。但2022年则下降到了10748篇,仅为高峰时的约1/3。“一带一路”主题的中文书籍2018年最高峰时出版1388本,2022年下降至352本,约1/4。
英文期刊“一带一路”主题论文在2017年也达到1709篇的峰值,此后发文量开始下滑,2021年一度下降至1059篇。英文书籍的数量从2019年高峰的37本下滑至2021年的3本。
报告数据统计,“一带一路”研究在趋冷的同时,英文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在2022年激增,同比增长了1697.4%,且多是消极负面的。这主要是美国拜登政府推出“打造更美好的世界(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PGII)牵引英文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比较所致。
报告指出,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面临日益严峻的局面,既要应对外部挑战,也要解决内部问题。在应对外部挑战上,首先,要坚决驳斥美国少数政治人物对“一带一路”的刻意歪曲和政治压制。其次,要深刻揭露某些智库对“一带一路”唱衰与抹黑的图谋;最后,要高度警惕美国借“一带一路”制造沿线国家动荡局势和转嫁其国内矛盾。在解决内部问题上,第一,避免出现对“一带一路”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假研究、虚研究、追热潮等的现象;第二,注重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探索,不断创设新选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观点,确保学术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平,提升“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
报告通过对“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梳理发现,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塑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研究力度,高度重视“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加速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塑进程,形成与国力相称的思想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报告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坚持战略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第二,坚持持久性研究与合作性研究相结合;第三,坚持创新性研究与传播性研究相结合。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