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5 作者: 张东刚 林尚立
202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联合署名文章,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理论版。
202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联合署名文章,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理论版。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赓续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以各种方式苦苦探寻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在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上谋划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整个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党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对抗。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容易导致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空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纵观人类现代化历史,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实现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外战争转嫁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种种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括从领导力量、方向道路、发展方式、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文明境界等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
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化解风险中向前推进的。党的二十大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精神状态等方面确立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为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革命性锻造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实践充分证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