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全球部长级盛会,习近平致贺信,人大发布重磅研究计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全球部长级盛会,习近平致贺信,人大发布重磅研究计划

发布时间:2025-07-14 作者: 人大重阳 

扬全球对话之帆,谱文明交融之曲。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京开幕,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

编者按:扬全球对话之帆,谱文明交融之曲。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京开幕,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各位代表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会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大会发来贺信。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

11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承办的“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位中外嘉宾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开幕式并作闭幕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发布“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

图片

张东刚表示,今天,我们召开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共同学习领悟习近平主席重要贺信精神,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阐明文明对话的核心价值、精准把握文明对话的时代脉搏、明确树立文明对话的理念指引、系统提出文明对话的行动方案、前瞻勾勒文明对话的高远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深刻的文明观、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论坛参与者。本次分论坛广泛凝聚文化共识、构筑坚实对话平台、绽放精彩思想火花,形成了一系列广泛共识和有益成果,充分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增进理解的必由之路,文化传承创新是文明赓续、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我们将始终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旗帜,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和担当,与全球朋友一道,坚定不移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以开放胸怀共塑文明对话新范式、以自信态度共创文化传承新成果、以合作精神共享文化发展新机遇、以和谐理念共建文明繁荣新格局,引领人类发展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图片

林尚立在发布“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时表示,该计划以“共促文明交流互鉴,同护人类文明瑰宝,携手迈向进步未来”为愿景,通过设立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理事会、搭建多元包容的对话传播平台、形成平稳有效的长效合作机制,凝聚起一批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标志性成果,为开创人类文明更加光明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期待与全球伙伴一道,携手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建设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组织“运转枢纽”,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共同体”,编织植根本土、覆盖全球、多元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网络,汇聚全球智慧、形成引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澎湃合力,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壮丽的崭新篇章。

image.png

▲点击查看视频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已列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该计划立足三项重点任务,致力于将“全球文明倡议”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是构建一体多元、跨域联动的全球文明研究网络,包括设置“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理事会”、布局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和专题研究中心、构建全球合作研究网络、建设全球文明研究资源库等;二是搭建启迪思想、沟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对话平台,包括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共同体”、创设“文明领袖”全球发展峰会、创办“文明华章”全球青年论坛等;三是创设务实有效、行稳致远的长效合作机制,包括设立联合基金和国际奖项、举办“文明回响”全球主题巡展等,携手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image.png

图片

论坛发布《“我们的文明观”全球民意调查》。报告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实施的覆盖六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调查数据,系统探究了海外受访者对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认知态度、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评价及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状况,全面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解和实践。报告全面呈现了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为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全球价值提供实证材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论坛设“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创新”两场圆桌对话,中外嘉宾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数字技术发展赋能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八大共识。

第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贺信回应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的呼声,为破解“不同文明怎样交往”“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引、智慧启迪、文化滋养,凝聚起对话合作、相知相亲、同心同德、大道同行的力量。

第二,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我们弘扬文化多样性、拥抱共同价值提供了有力框架,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高度评价和尊重。

第三,“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既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切实举措,也是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化作国际共识的生动注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认同。

第四,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增进理解的必由之路,唯有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兴业,让全球文明在民心相通中互鉴共鸣,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五,文化传承创新是文明赓续、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传承是文明和谐发展的根基,守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是对历史智慧的时代回应;创新并非抛弃自身,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将人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验。

第六,论坛凝聚了广泛的文化共识,重磅推出《“我们的文明观”全球民意调查》,充分说明了各国人民对尊重文明、增进交流抱有强烈期盼和诉求,充分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关于“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深刻论断,为破解“文明冲突论”巩固了民心基础,为深化“文明和谐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七,论坛构筑起坚实的对话平台,正式启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围绕深化研究、创新传播、致敬典范三大主要任务,联合中外学者贡献原创性、标志性、前沿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共同擘画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蓝图。

第八,论坛绽放了精彩的思想火花,来自全球不同文明背景的嘉宾深入探讨运用人工智能、云技术、孪生技术、游戏引擎等手段打造新的文化样态,强调要发挥青年在文明互鉴、文化传承上的独特优势,为面向数智时代如何更好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案。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首批研究成果——文明新形态“两史两论”丛书之《文明和谐论》《文明冲突论的终结》在分论坛现场展出。该成果树立中国人的“和谐论”、打破西方主导的“冲突论”,展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与现实路径,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资源,倡导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未来文明蓝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开幕式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社带来暖场表演《敦煌》。演出通过中华古典乐器与丝路特色乐器的对话,以“古韵新诠”的形式展现敦煌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包容性与生命力,诠释“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作为本次承办分论坛的唯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坚定不移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大力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积极建构“文明学”学科,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创设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中欧文明论坛、世界汉学大会、亚洲政策论坛等系列品牌国际论坛平台,架起文明对话桥梁;创新组建全球领导力学院、丝路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开设全球首个中意美“管理学三学士学位国际项目”,培育融通中外的文明使者;先后成立中希、中法、中匈、中非、中国—西班牙、中国—巴西六所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布局全球文明研究网络,为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强劲动力。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