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作者: 翁诗杰
过去的两个月里,中国有多场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
本文转自11月20日长安街知事。
过去的两个月里,中国有多场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
北京香山论坛期间,来自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官方代表团参会,参会的国防部长级代表和军队总长级代表达到了近50位,参会代表数量和层级创历史新高;
11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迎来了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美国、洪都拉斯等国首次派出高级别官员参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苏健感慨道,这是他在世界各地见过的最大的活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愿意来中国参会?国际社会希望从中国听到什么?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缅北激战……被多场地区冲突环绕,中国为什么能享有难得的和平?中美元首会晤及其成果向世界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能否为亚太迎来包容发展新机遇?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人大重阳)推出“全球治理大家谈”栏目。马来西亚国会原副议长、联邦交通部原部长暨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Ong Tee Keat)就“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和中美关系等与记者进行了分享。
“布丁的味道好不好,尝尝才知道”
知事:我们看到您受邀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且参加了智库交流专题论坛,您对本次大会有怎样的感受?您眼里的“一带一路”是一个什么样的倡议,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带来了哪些利益和机遇?
翁诗杰: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宏大的人类互联互通工程,涉及政策、基础设施、贸易、资金和人员等各个维度。在经济民族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凝聚了共同发展和伙伴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智慧,是对全球化的支持。
十年来,已有152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约占全球国家总数的77%,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多边合作模式投下的信任票。
在我所居住的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倡议为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各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发展注入了活力,为缺乏项目资金和技术等几乎无解的难题提供了急需的解决方案,提升了东盟互联互通的水平和地区经济竞争力。
比如说,中老铁路成功地将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带动了一度停滞的泛亚铁路系统;雅万高铁不仅为印尼爪哇岛的民生福祉带来了跨越式发展,也鼓舞了东盟各国人民。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半岛正在进行的东海岸铁路项目(ECRL),计划于2027年启用,将成为一个很好的范例,展示“一带一路”是如何帮助平衡马来西亚发达的西海岸和落后的东海岸之间的经济差距。
2022年6月,马来西亚彭亨州文冬,东海岸铁路(ECRL)云顶隧道内的一台掘进机,这是中国支持的铁路项目的隧道阶段的开始。图源: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超越“睦邻友好”的理念,它代表的是全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利益交融的全球合作典范,这与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哲学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俗话说,“布丁的味道好不好,尝尝才知道”。各共建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对西方各种“陷阱论”诬蔑的有力反驳。
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的动向
知事:过去的两个月,中国有多场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愿意来中国参会?国际社会希望从中国听到什么?
翁诗杰:中国的多场主场外交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彰显在当前全球治理萎靡不振、疫后经济亟待提振,却备受新冷战零和思维的困扰下,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的动向,以及可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新思路。
换句话来说,这些年来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新机遇和主动分享发展红利的举措,已为国际多国带来获得感。“一带一路”倡议的行稳致远,加上进博会的商机盎然,是当前复苏疫后经济的强劲动力。
其中,香山论坛日益备受注视,因为它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诉求。这是唤醒发展中国家建立本身安全观,不任由强国主宰的新起点。
10月31日,北京,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在香山论坛上演讲。图源:视觉中国
知事:近期有一张地图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很火,图上标注了欧亚大陆正在发生的危机,比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印巴冲突、缅北激战、半岛问题,有网友戏称为“环中国冲突带”,和平似乎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中国民众也很忙,“双11”购物节,许多民众都在观看直播购物。许多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虽然本土正处于冲突之中,但其驻华大使馆纷纷授权网络账号进行本国商品的直播带货。中国为什么能够享有这份难得的和平?
翁诗杰:中国国内的和平稳定,彰显国家治理,契合民之所需;而摆脱极端贫穷、正视民困,则让人民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即便在严峻的外部考验下,中国始终能为14亿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也为全球治理带来新希望、新契机。
相形之下,“环中国冲突带”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说法,但多国的战祸连绵,正折射出当前全球治理的失序无章。超级强国垄断国际秩序的领导方式,已不再符合当前多极世界的诉求。
知事:我们注意到,一些西方媒体固守“意识形态”偏见,从“中国挑战自由国际秩序”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歪曲报道,甚至刻意误读。一些别有用心者指责中国是“威胁的来源”,认为“中国改变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并在持续的系统性变革中掌控国际规则”。您如何看待西方的这些负面认知?
翁诗杰:西方打从心里抗拒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意识形态”使然,只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毕竟全球治理从来没有明文规定必须独尊一家的治理模式。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充其量是二战后,西方挟其战胜国话语权的优势,按本身意愿塑造的治理模式,并不符合战后纷纷独立的新兴国家意愿。
当中国为这些国家发声,要求由西方操办垄断的全球治理体系更为包容时,这等同埋下了导火线。及至中国转为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并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时,更被视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空前挑战。西方频频指责中方挑战 “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指的正是西方以本身利益为依归所制定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下,其他国家毫无话语权,更不允许置疑。
就以国际安全观为例,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冲突各方的安全关切必须全面与平等考量,而不是以一己利益为主导,正好抵触西方国家行之有年的国际安全观,即:一众国家的安全考量皆必须服膺于西方的安全关切。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及其倡议的包容性自然不见容于西方以本身利益为主导的安全架构。
成果取决于是否议而决、决而行、行而果
知事: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习近平主席于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会晤后,拜登在社交平台发布5条涉及中美会晤的推文,表示“我们取得了真正的进展。”您认为中美元首会晤及其成果向当下的世界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您认为此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能否为亚太迎来包容发展新机遇?
翁诗杰:中美元首成功会晤并初见成果,当然是事实,为全世界所乐见。但纵观拜登及其白宫团队在涉华议题上的过往表现,我个人直接的观感是:拜登急于发推文 “邀功”,说“我们取得了真正的进展”,主要志在拉升明年的总统选举选情。另一方面,美国政坛的遏华、乃至反华的政策操作,则是顺应其本土民粹政治的炒作,中方有必要清醒对待。
然而,在全球共同关切的议题上,美国不能毫无作为。因此,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寻求中方的合作,便成为此次中美元首外交的重头之一。
当地时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图源:新华社
此次APEC会议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取决于是否议而决、决而行、行而果,这一切要看各与会国是否拿出诚意和决心。参考过去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会议不乏以议决案或联合公报昭示国际社会的举动,可很多时候,各国后来将之视同草芥,自我背弃承诺。
至于APEC会议能否为亚太迎来包容发展的新机遇,这还言之过早,不容过早乐观。美方的“印太战略”预计不会轻易放弃,其麾下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旨将中国排除在亚太经济合作体系之外的居心昭然若揭,对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始终是个会造成分化的隐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