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6 作者: 人大重阳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体人员第一时间收看了二十大开幕,并有18位研究人员对报告做了全面解读。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体人员第一时间收看了二十大开幕,并有18位研究人员对报告做了全面解读。以下为解读全文: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胜利召开,这次大会具有划时代非凡意义,不仅总结了过去的伟大成就的经验,而且给中国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承前启后的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成功地抗击了西方少数政客对中国实施的围剿和阻挠,夺得历史性发展成果!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共同奋斗!
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要加强团结,只有团结才能不断增强我们的战斗力!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也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大机遇!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党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为夺取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而踔厉奋进!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在当前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大,美西方力图对世界进行阵营分割,构筑所谓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分割世界的经济小圈子和供应链,围堵、打压中国,企图扼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并不关起门来与美西方对抗,而是在坚决反对美西方阵营分割和对华围堵打压的同时,打开国门,面向全世界合作,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中,在党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指引下,中国已经跃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14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世界跨境直接投资流入存量第四大国和对外投资存量第三大国,成为世界供应链的重大枢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在美西方一些政治势力企图推行逆全球化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不仅将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这一关键时期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将为世界各国打破美国的小圈子秩序,坚持全球化方向,实现和平发展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提供强大支撑。
金秋十月,蓝天艳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向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年来,中国经济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发展,在历经“压力测试”后壮大,从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到判断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发展有涉滩之险,有闯关之难,有爬坡之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阔步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经济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多处提到了“和平”、“和平发展”,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会坚守和平发展道路,更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对外关系,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舞台上有所作为的重点所在。
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和平发展,意义非凡。一是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其中一个原因是,霸权主义对势力范围的扩张造成了很多地区的不稳定,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动荡。
二是美国竭力将中美关系拉入一场“零和游戏”。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颠倒黑白,编造中国的“侵略性”威胁,试图迫使世界划线站队。
世界呼唤和平与稳定,需要团结起来反对危害和平的霸权主义,构建一个能够为共同发展提供公平合理、合作共赢平台的命运共同体。
过去10年是全球发生剧烈、深刻变化的10年,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而中国坚守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的稳定做出了确定的贡献。
中国下一步将怎么走?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将如何作为?这是全球关注20大的一个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任何外部力量都不可能让中国改变和平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新兴大国对人类发展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也将是她为此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现在是,未来也必将是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开幕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期望和庄严承诺,也就是说,中国仍在努力致力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和持久和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这再一次向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达欢迎他们与中国共谋发展的决心,也期待我们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国际环境与新动能更能体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始终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对外关系的优先方向。
在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述了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他说,中国“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完善的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定义,这部分内容对我国国家安全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清楚地阐明了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包含哪些方面、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确保平安中国,理论积淀深厚,实际意义重大,可操作性强。
我们党的二十大今天胜利召开了!这是一次令中华民族儿女更加团结、更加奋进的大会!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宏伟目标,真是令人鼓舞,充满信心。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一定能化解千难万险,渡过任何劫难,巍然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报告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当今时代,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华民族崛起,“强起来”必须靠创新发展,要保持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就要紧紧抓住“第一资源”。
我们党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有着光荣传统。毛主席曾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制度,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听完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感慨万千,催人奋进。
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于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前进的目标做了展望和部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做了重要的概括,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理念和新举措。这次的报告可以说是明确宣示,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目标继续前进。
作为智库研究人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并运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报告涉及新举措很多,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持续消化,比如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等,给市场吃了定心丸,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吃了定心丸,也为我国经济金融研究方向提供了引领。
我们相信,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就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团结奋斗。
我是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清晨五点直播观看了二十大报告。在这个离中国1万公里、气温已寒的北极圈城市,二十大报告的热度一点不减。昨天接机的当地俄罗斯向导就曾对我提到,10月16日是中国重要的日子,并很关心中国、俄罗斯以及世界的未来。而近期我深度调研俄罗斯,多数官员与学者都很关心二十大和之后的中国发展。
很显然,百年来,全世界过去100年来,国际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关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内容。2022年秋季,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在开打边缘,全球处在前所未有的严重割裂中,全球化处在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计划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怎么做,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
对此,我与所在智库人大重阳都有必要在二十大后的一段时间内,身体力行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二十大精神的宣讲与传播,对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新理念进行诠释,与西方智库争夺二十大报告的国际话语权。
1960-2021年中国人均GDP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发展”和“人民”分别超过95次和75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核心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政治民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安全方方面面,二十大提出要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发挥14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新征程创造新伟业。
从国际来看,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近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8.6%,超过七国集团的总贡献率。中国建构起全球最大铁路网和公路网,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一带一路”,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各国一起建设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加速实现世界人民的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
从国内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的福祉,实现14亿人口的全面脱贫,迈入小康社会。近十年,中国GDP年均增长6.6%,分别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2.6%的4个百分点,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2.9个百分点。
1960-2021年中国预期寿命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从实力来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近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得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从政治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二十大后,党将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健全人民当家作的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从制度保障上,在新征程上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从发展来看,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国,这是在当前多国面临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为确保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正确决策。不仅如此,中国正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祖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不仅如此,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响应。中国正在为全球解决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发展赤字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2013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这一表述:“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在此次二十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共出现14次,是高频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之一。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要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未来十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从福祉来看,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14亿人的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续三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创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迹。中国成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最好的国家,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民寿命十年间从74.8岁提高到78.2岁,首次超过了美国。近十年教育支出始终在一般公共预算的4%以上。
从潜力来看,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可以推进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202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比2012年增长83%;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3%,提高30.9个百分点。中国中等收入以上群体达4亿人,不仅让世界制造成为世界市场,而且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潜力最具吸引力的最大规模市场。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下,我国处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通过建设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其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破除市场障碍,确立市场统一规则标准,实现市场公平竞争等等内容既是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目的。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却也面临着资源分配失衡的局面。构建起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二,要素市场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素的流通问题,应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制度,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公平合理、要素流通自主有序。通过规则和标准实现破除各类市场隐性障碍和市场分割。
其三,加强监督管理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行稳致远的关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即要建立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同时,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防止利用数据和技术的优势扭曲市场竞争,加强反垄断,加强对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另一方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消费者和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利益进行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处理中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经历了三大战略调整:改革开放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战略到改革开放后出口导向的战略再到如今双循环的战略。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国同世界“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国内,首要任务是要处理好国内经济发展的各项矛盾,包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重视中国经济的内生性,统筹协调需求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摒弃以往的“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在需求侧,初步从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只有将经济发展的目光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变,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内部矛盾,才能以内部发展带动外部发展,以内部改革推动对外开放,以融入全球化转向塑造全球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常道,“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为全面依法治国规划了行动路线,指明了努力方向: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治理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国不仅就污染防治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就,更在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领域实现了突出进步,逐渐建立起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肯定和认同。
党的二十大之后,生态文明思想将继续得到创新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高水平、深层次、新台阶,不断迈向生态环境友好包容的高质量经济发展,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国际气候新格局中建立新型气候合作关系、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顺利进行,也将是未来提升国际影响力并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的重要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阐述了当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同时报告也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当我们再深入来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解决一系列问题,达成一系列目标的过程,比如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则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强化问题导向的基本理念。
经济是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增长到110万亿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更加充实。以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成绩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民生福祉在未来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依据。
对于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国家的前进来说,只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进行下去,扎根中华大地实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历史成就与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理论的准确性与指导性,不断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可靠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体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强调,“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年、新中国成立73年的历史奋斗经验显示,每当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时,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够得到极大发展,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遇到很大挫折。
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展望未来,大会明确了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坚持应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更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过去是,未来也仍将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贫困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方案推动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成就,也将推动全人类的减贫事业。中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最关心的经济发展诉求,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国家“软联通”;以“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为出发点,推动民生、人文等方面的“心联通”。切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助力全球减贫事业,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在二十大报告中, “世界”一词共出现21次、“国际”一词出现17次、“人类”一词出现13次、“全球”一词出现11次,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域,彰显了中国坚定走多边主义道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全球治理体制正面临深刻变革,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底色。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已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逐步发展成为贡献者和引领者,持续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及稳步推进,助力世界向着实现共同繁荣、安宁与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中国也将开启新征程和新部署,进一步深化拓展平等合作的全球平等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格局和经贸关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