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作者: 张东刚 林尚立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在《光明日报》11月17日理论版发表联合署名文章《奋力书写促进全球发展的高校篇章》。
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北京市市长殷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总编辑范昀,外交部原副部长崔天凯,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等中方嘉宾;黑山前总统菲利普•武亚诺维奇、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英国前商务大臣文斯·凯布尔等外方嘉宾出席,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在京驻华使节代表等共话全球发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凤凰卫视、深圳卫视、光明日报、封面新闻等30余家媒体代表深入报道此次会议。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在《光明日报》11月17日理论版发表联合署名文章《奋力书写促进全球发展的高校篇章》。现将全文发布如下: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本文字数约4887字,阅读需要5分钟。
本文刊发于11月17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面对正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别是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大阻力,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远见和战略卓识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全球发展指明方向,成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坚固柱石。高校作为推动全球发展的关键力量,应进一步畅通全球发展合作交流渠道,努力培育全球发展创新动能,不断改善全球发展治理体系,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谱写更加波澜壮阔的诗篇。
全球发展倡议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全球发展倡议总结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宝贵经验,是以自身发展成就积蓄世界发展动能、以自身发展经验推动世界发展实践、以自身发展道路丰富世界发展选择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响应,展现了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世界性意义。
拓展全球可持续发展新平台
中国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三届“c”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实现合作理念、合作机制、务实行动“三位一体”全方位均衡发展。截至2023年7月,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建立了近50个领域和机构的对话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成果丰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召开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为地区和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 2023年5月19日,“中国式现代化”系列国际高端论坛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的未来”国际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塑造发展共赢新优势
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新科技革命为契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科技广泛应用于全球治理领域。绿色发展方面,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约2300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国际经贸方面,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同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个自贸协定,开创性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会。
▲ 2023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亚第一所高等学府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联合举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中乌学术研讨会。
引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积极提出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于2022年主持召开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提出落实倡议的32项重要举措,包括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启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并将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投入。全球发展倡议落实机制不断健全,务实合作逐步落地,共同应对粮食安全、减贫、能源安全等突出问题。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70多个国家参与在联合国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 2023年9月21日,首届中欧文明论坛在巴黎举办。这是一次坦诚对话、增进了解、深化共识、巩固互信的盛会,成为中欧之间在教育、文化、体育、青年等领域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桥梁,让中欧双方能够携手并肩、团结合作,共同开创未来。
全球发展倡议直面全球发展变局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球发展带来了复杂化、多元化的深远影响,大国竞争与地区冲突高潮迭起,构成了对全球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变局,最根本的是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诉求,走合作共赢道路”。全球发展倡议直面全球发展突出矛盾、回应各国人民现实关切,不仅有助于解决一时一地的发展问题,更有助于我们在深层逻辑上把握全球发展的乱象根源和现实挑战。
发展理念共识不够
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正面临严峻考验,“拯救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优先还是发展优先,成为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选择题。一些发达国家把打造韧性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等诸多发展问题泛安全化,以“国家安全”的理由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制裁。国际社会在发展原则、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国家和地区更是走向政治分裂和地域冲突。促进全球发展,提高世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需要各国携起手来、通力合作,共同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 2022年11月12日,“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举办,践行多边主义的理念,挖掘低碳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开启全球多边主义合作的新征程。
发展动力仍显不足
受新冠疫情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等因素综合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普遍陷入增速放缓、动力不足、前景暗淡的困境之中。世界银行2023年4月发布的《下行的长期增长前景:趋势、期望和政策》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2022年至2030年的全球潜在GDP增长率均值预计将比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年均3.5%下降约三分之一,世界经济将进入“失去的十年”。顽固性贫困、收入分化、气候变化等导致的世界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中心-外围”的经济全球化分工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利益分配悬殊,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复苏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动能。
发展道路还需拓展
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绝大多数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之中,未实现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建立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畅通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发展经验的互学互鉴对于促进全球发展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间亟待建立相互沟通和借鉴的渠道,通过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探索全球发展的新路径、新空间、新格局。
为促进全球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使命。高校应该以广博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崇高的情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时代性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贡献力量。
畅通全球发展合作交流渠道
教育是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全球文明交流的基本途径,在沟通全球文明、推动交流对话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全局,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举办以全球发展为主题的各种研讨活动,凝聚全球发展共识、汇聚各方发展力量,推动全球发展合作与交流。积极构筑全球对话网络,健全人文交流机制,探索建立联盟合作、智库互访、媒体交流等国际合作形式,推动优质高校资源和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以交流合作推动实现全球相互理解和合作共赢。
▲ 2023年11月5日至6日,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汉学家高度评价了大会对于沟通中外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
培育全球发展创新动能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一流大学不仅是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也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应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统筹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之中,推动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的战略急需紧缺人才和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应增强高校的价值引领力、思想创造力、理论创新力、文化传承力、服务贡献力,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释放基础研究、交叉研究、前沿创新的活力,创造更多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公共知识成果,生产更多服务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创新成果,以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激发全球发展的前进动力。
▲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一带一路’十年:进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十年答卷》丛书(8本9大语种)及合编本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改善全球发展治理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4项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推动高等教育的普惠发展对于缩小教育鸿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参加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对话。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参与国际重大议题研究,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承担涉及人类生存发展共性问题的教育发展和科研攻关任务,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人类文明的灯塔,现代大学既是孕育文明、传承文明、交流文明的园地,也是探究历史、解读社会、剖析时代的先锋,更是贯通认知、沟通差异、汇通理念的平台。高校应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理念,解决制约全球高校人才流动的阻碍和问题,积极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搭建高等教育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培育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活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文明对话,为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注入精神力量。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世界各国的大学都在努力创造着自己国家和民族最先进的文化文明,成就最悠久的历史,开拓新的希望。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深化打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等高端国际性学术平台,同国内外朋友携手并进、团结奋斗,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勇做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拥护者、践行者、奋斗者,为全人类的福祉共聚教育力量。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