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6 作者: 李国旺
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3%,工业增加值增长6.4%,服务业增速5.5%,消费贡献率52%,经济处于“强复苏”阶段—增长动能强劲,结构优化,政策效果显现。
作者李国旺系人大重阳高级顾问、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本文转自7月16日今日头条。
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3%,工业增加值增长6.4%,服务业增速5.5%,消费贡献率52%,经济处于“强复苏”阶段—增长动能强劲,结构优化,政策效果显现。这是因为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如超长期特别国债、基建投资、房地产“因城施策”)推动经济进入扩张期,但需警惕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如房地产投资仍处“磨底”阶段(-11.2%),PPI同比降幅扩大(反映工业通缩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低价格现象加剧。此外,中国经济仍然需要重视外部冲击的影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关税战)、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导致出口承压(上半年出口增长7.2%,但进口下降2.7%),拖累中国经济复苏进程。
不过幸运的是,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走出来,新动能持续积累, 新质生产力表现亮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绿色消费崛起(同比增长27.86%),显示经济新动能正在积聚。为了分析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笔者特地从五种不同视角进行分析,以为决策者、投资者参考:
一、政治经济学视角,发挥政策聚焦与制度韧性。
1、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显现。财政政策: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推动基建投资增速扩大至6%,地方化债资金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提前布局。货币政策:M2增长8.3%,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4.74万亿元,但住户贷款增长疲软(仅1.17万亿元),因此需警惕“宽货币”与“紧信用”的结构性矛盾。
2、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10.2%和9.5%)远超传统行业,政策引导“卡脖子”技术攻关(如AI、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
3、民生保障更为夯实。城镇失业率平均5.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6.2%)快于城镇(4.7%),共同富裕目标逐步落实。
二、宏观经济学视角,供需关系仍需改善与物价走势分化
1、商品与资本供求。从需求端看:内需(消费+投资)对GDP贡献率68.8%,其中消费是主动力(52%),但6月消费增速回落至4.8%(较5月下降1.6%),显示有效需求仍然需要释放。 从供给端看: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拉动工业增长(6.4%),但房地产投资拖累整体投资增速(2.8%),房地产政策仍然需要持续创新。
2、物价分化。CPI温和回升:核心CPI 0.7%,消费端回暖(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升级类消费增长显著),但PPI持续承压:能源价格回落(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产能过剩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行(预计全年PPI同比降幅-2.3%),企业业绩回升压力大。
三、微观经济学视角,企业绩效与产业分化
1、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效益好,利润增速领先(9.5%),受益于政策补贴(如“以旧换新”)、技术升级(如AI应用)。 但是,传统行业,如采矿业(6.0%)、电力行业(1.9%)增速较低,面临转型压力。
2、企业成本与定价权。从成本端看,原材料价格回落(PPI下降)降低企业成本,但融资成本(企业贷款加权利率3.3%)已降至历史低位,需警惕内卷“价格战”引发的利润压缩,影响企业家的投资信心。 从国际定价权看,出口企业受益于汇率稳定(人民币未大幅贬值),但“关税战”可能削弱部分行业(如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四、行为金融学视角,消费者预期与消费增长需要加强
1、消费者信心。 短期预期上升,比如假日消费(“五一”、“端午”入境游客增长70%以上)和“中国游”升温表明消费信心修复,但6月社会零售增速回落显示边际动能减弱。 长期预期需要加强,比如居民收入增速(5.4%)与房价预期(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改善,但就业稳定性仍是制约消费的核心变量。
2、政策干预。 直接补贴效果大:“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智能家居、通讯设备消费增长125%,显示财政补贴对消费的乘数效应。 加强间接引导,普惠小微贷款增长11.6%,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岗扩岗,增强居民就业安全感。
五、投资学视角,GDP与M2的背离,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梗阻存在
1、 GDP与M2的出现偏移。2025年GDP增长5.3%,但 M2增长8.3%,显示货币超发未充分转化为实体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2.8%),需警惕出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房地产拖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2%,挤占部分信贷资源。二是企业惜贷:制造业投资虽增长7.5%,但民间投资意愿不足(需政策进一步引导民企)。
2、投资策略建议。一是基建与数字经济投资: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国家级铁路、水利等基建投资,提前布局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二是消费领域: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拓展绿色消费(如新能源汽车下乡)。三是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加大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当然还得资本市场改革配套,比如优化IPO机制加速真正的新质生产力企业上市;加强分红力度,吸引长期资金(如社保基金、外资)流向高技术制造业。
六、未来趋势与对策建议
1、趋势的基本判断。 一是保持总量增长,全年GDP增速力求维持5%左右,但需警惕下半年外部不确定性(如美联储加息、地缘冲突)对出口的冲击。 二是加速结构优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18%)、绿色经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30%)将成为增长新引擎。
2、政策建议。一是加强财政与货币协同。财政方面,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化债和新基建。货币方面,适度降准降息(LPR年内或再降10-15BP),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强化结构性改革。做好产能治理,通过“有保有压”政策化解过剩产能(如钢铁、水泥、太阳能),避免“内卷式”过度竞争。持续开放合作,推进RCEP区域产业链整合,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进一步预防关税战对出口的冲击。
3、做好风险防控。做好债务风险防控,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 严控金融风险,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防范“断供”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
总之,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苏”阶段展现出强大韧性,但仍需警惕结构性矛盾、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我们相信,通过政策精准发力、新动能培育和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塑造的新经济有望在“成长”阶段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跃迁,一旦新经济占比GDP超过50%以上,中国经济将迎来真正的春天。未来的中国经济将以“国内大循环”为根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筑牢“稳定性与确定性”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