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重阳投资来信 | 在无常中豁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重阳投资来信 | 在无常中豁达

发布时间:2024-08-30 作者: 人大重阳 

悲观和乐观是一对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也有内在的兼容性——只有足够悲观,才能维系眼前的生存,只有维系了眼前的生存,才有机会成为长期的乐观主义者。

编者按:本文转自8月29日“重阳投资”微信公众号《重阳来信》专栏。


致尊敬的您:


1


读摩根·豪泽尔的新书《一如既往》,里边有几个很有深意的小故事。


故事一。越南战争中被俘的美军最高军衔将领是海军上将詹姆斯·斯托克代尔。在被释放的几十年后,斯托克代尔被问及在狱中的状态,他说当时他没有感到过度压抑,因为他一直相信自己能够挺过去,一定能够与家人团聚。当被问到谁在战俘营中的日子最痛苦时,他说:“当然是那些乐观的人。”有些乐观的战俘告诉自己:“圣诞节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但这些人的精神很快就崩溃了,因为圣诞节来了又去,他们依然还在战俘营当中。“他们最终因内心崩溃而去世。” 斯托克代尔说,既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事情一定会变好,又要接受残酷的现实,在任何事情上,两者之间都需要一种平衡。对于越南战俘营中的美国官兵来说,那就是要相信事情最终会变好,但也要明白在圣诞节前回家是不现实的。


故事二。从创立微软的那天起,比尔·盖茨就坚持在银行里留一笔现金,保证公司在没有营业收入的情况下能继续运转12个月。


1995年,著名主持人查理·罗斯问盖茨为什么手头要留存这么多现金。他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哪家公司能给下一年的业务打包票,微软也不能。“我手下的员工年龄都比我大,他们都有孩子,因此我总会担心:‘要是公司没有营业收入了,我还能给他们付工资呢?’”


通过这几个故事,摩根·豪泽尔希望传递一种处世之道:


“悲观地计划,乐观地梦想”。


悲观和乐观是一对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也有内在的兼容性——只有足够悲观,才能维系眼前的生存,只有维系了眼前的生存,才有机会成为长期的乐观主义者。


这一哲学也适用于投资理财,表述相应地变为:


“悲观地储蓄,乐观地投资”。


只有留够足够的储蓄,确保衣食无忧,剩余的钱方是可投资资金。


2


悲观和乐观各有其理由。


悲观源自不确定性。世界时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涉及到概率论。正如摩根·豪泽尔所写的,百年一遇的事件并不是说一百年才会发生一次,而是每年都有1%的概率发生。这看似很低,但如果我们同时统计数百个不同的“百年一遇”事件,某个事件在一年中发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相当大。倘若明年发生灾难性大流行病的概率为1%,发生经济萧条的概率为1%,发生大洪灾的概率为1%,发生地缘政治动荡的概率为1%……那么明年,或者说任何一年,坏事发生的概率其实都挺高的。


不确定性带来焦虑、彷徨甚至恐惧。考虑到生命的旅程中竟要遭遇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不得不感慨生命真的如同一场冒险。想要安全抵达彼岸,我们不得不小心地谋划。与比尔·盖茨的做法相似,巴菲特在投资中给自己设定了一项纪律:永远确保身边有200亿美元(后来又提升到300亿)以上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他这么做正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冲击,由于杠杆的存在,金融市场的风险往往是非对称性的,流动性危机发生时,常常意味着一夜归零。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市场历经60余年而屹立不倒,首先要得益于他在资金配置上“永远留一手”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让他免于受到流动性危机的冲击,而且赋予了他在危机时抄底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增厚收益。


在电视剧《繁花》中,由老戏骨游本昌饰演传奇主角宝总的师傅,人称“爷叔”。他们长租于和平饭店,爷叔曾问宝总,搬到和平饭店的套间来,第一件事情应该干什么?宝总不知如何作答,爷叔让他打开衣柜门,一张安全通道的指引牌赫然于眼前。爷叔对宝总说,“安全没有保证,一切都等于零。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保证你安全通道的畅通。万一你摔下来,还能接得住”。


比尔·盖茨,巴菲特,爷叔都是典型的“悲观地计划者”。


但是如果仅仅是“悲观地计划”,人类社会必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事实上,人类的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与这不确定性的对抗之中。每次在悲观失望的低谷,总不乏有人坚定前行,最终带动整个社会走出困境。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史上最黑暗的时期。1932年,近1/4的美国人失业,股市暴跌89%。但是很少有人知道,1929年至1941年,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诞生了无数直到我们现在都在使用的创新:


科技方面有:雷达、喷气式飞机、青霉素、直升机、有机玻璃、核裂变……


家电方面有:微波炉、电子显微镜、复印机、彩电、磁带……


日用品方面有:防晒霜、尼龙、聚四氟乙烯(不粘锅涂层材料)……


商业形态上有:超市、商业航空……


经济学家亚历克斯·菲尔德经过研究发现:截至1941年,在工作时长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美国的经济产出相较于1929年已经增加了40%,每个人都变得非常高效。


变化体现在许多方面。


以汽车为例,20世纪20年代是汽车的时代,美国公路上的汽车数量从1912年的100万台激增至1929年的2900万台。但是公路建设远远落后于汽车的增长,直到30年代,公路建设才大幅增长,1920年的公路建设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33年则超过了6%。


30年代,美国电气化比例也大幅上升,尤其是未能赶上20世纪20年代城市电气化浪潮的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电力成了家庭“可靠的帮手”,推动洗衣机、吸尘器、冰箱等家电的购买和使用,进而把家庭主妇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让她们加入劳动力市场。


这些方面的改进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在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熄火的情形下,通过政府投资发挥出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系列救济、改革措施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群和改善农业经济。


生产力激增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在生活支出方面开始精打细算,追求物有所值。在过去,人们购买食物的方式是去肉店买肉,去面包店买面包,去农产品摊买菜。在美国1/4的人口失业之时,美国第一家超市开业了,它把各种类型的商品汇集到一个地方,供顾客自行挑选,这种食品零售方式非常适合当时的经济形势。


面对萎靡不振的销售状态,各行各业纷纷开始思考:“我们要做什么才能维持生存?”答案是引入亨利·福特10年前发明的装配生产线。“1930年至1940年经济大萧条期间,工厂要么倒闭,要么只在部分时段运营。”弗雷德里·刘易斯·艾伦写道,“生产效率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让人惊讶地是,经济增长了41%。”


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也写道:“大萧条的重创并没有减缓美国发明创造的脚步,如果非要说造成了什么影响,那就是创新的节奏加快了。”


在不确定面前,难免有人悲观躺平,但还是有更多人选择毅然前行,乐观地梦想。巧合的是,“美国梦”的概念正是由作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其1931年出版的《美国史诗》中所提出。


3


《一如既往》一书中还有一则触动人心的故事。二战中,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前夜,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问夫人埃莉诺,未来局势未定,她有什么感受。夫人回答:“我快60了,如果还对未知事物有抵触心理,岂不是很可笑?”


罗斯福夫人的话表现出了一种真正的豁达——它不是体现在对于过去的遗忘或谅解,而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豁达。


不确定性在传统中文里最佳的对应或是佛教语言“无常”,人生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临。逝者已矣,生者如歌,每个人能抓住的都只有当下,努力过好每一天。


苏东坡在人生高光时刻突然遭遇“乌台诗案”,下放黄州,前程茫茫,朝不保夕,不得不亲身耕作于东坡,回家途中还被大雨淋了个湿透。那是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刻,却写出了人生最豁达之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重阳投资


2024年8月29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