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习近平访离大马当天,一场重要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习近平访离大马当天,一场重要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5-04-18 作者: 人大重阳 

4月17日, 人大重阳区域国别论坛(2025年春季)“新时代的中马关系” 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 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领导力学院、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合办。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4月17日, 人大重阳区域国别论坛(2025年春季)“新时代的中马关系” 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 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领导力学院、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合办。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会上发布了 中国人民大学智库代表团2月赴马来西亚的实地考察成果 ——《被低估的马来西亚:东南亚枢纽战略价值与中马关系深化路径》研究报告。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日报、 北京日报 、深圳卫视、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评论社等10余家媒体报道本次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作开幕致辞。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中国与东盟及东南亚地区关系的研究布局。中马关系及中国与东盟合作等领域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都被低估。此次发布的报告,对中马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希望这份报告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界与政策界对中马关系及东南亚地区研究的热情。

郑新业还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为亚非拉国家提供了发展契机,未来30年将见证一批中型经济强国的崛起。他特别指出,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枢纽,其发展路径和与中国的互动具有全球意义,希望报告能为中马命运共同体的深化提供启发。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发布《被低估的马来西亚:东南亚枢纽战略价值与中马关系深化路径》研究报告。他介绍道,此次发布的报告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智库代表团 2月赴马来西亚的实地考察成果 ,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当前发展状况及中马经贸合作的成果和挑战,强调了中马关系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和潜力,并就构建新时代中马立体化协作体系给出建议。

报告认为,马来西亚是“三轨并行”的东南亚战略枢纽,但其战略地位却长期被低估。地缘政治外交层面,中马突破壁垒建交是马来西亚外交制度先驱性的体现;多元文化治理层面,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成果是多元文化治理典范;高效经贸层面,马来西亚已成为中国第六大外贸伙伴。

报告同时指出,中马关系仍面临几点现实挑战,第一是经济依赖深化与技术主权问题的矛盾,第二是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合作项目本土化困境,第三是制度的差异和地缘政治博弈问题。报告提出,要以5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为契机,在军事安全、文明互鉴、经济协同、制度创新、风险对冲五个维度构建中马立体化的协作体系。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原中国驻东盟特命全权大使徐步,拿督、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主席杨燕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一带一路”策略研究中心主任郑明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杜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奇聪主持专家研讨环节。

徐步表示,在中国领导人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会谈中,他注意到三点重要内容:一是坚持战略自主,开展高水平战略协作;二是凝聚发展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合作标杆;三是传承世代友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他认为,中马双方也需要紧紧围绕这三点进一步深化、挖掘中马关系的广阔发展空间。未来,为继续深化中国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两国要继续坚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合作方式,重视东南亚国家在交往过程中的舒适度,推动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排除域外力量干扰。

杨燕美指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是双方长期友好与相互尊重的有力见证。尽管中马伙伴关系存在一些结构性挑战,但通过赋能本地产业、深化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多元化贸易伙伴、提升合作项目透明度等措施,仍可持续推动平衡可持续的伙伴关系。针对高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外资效益争议,两国需重点关注本地供应链整合、人才培训及社区参与度。两国可共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本地化发展框架,确保投资切实促进马来西亚长期发展。

翟崑指出,马来西亚具有双重特质:既是战略自主的“连接性国家”,又是多元文明交融的样本国家。马来西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正发挥区域枢纽作用,其槟城历史遗产印证了文明互鉴的实践智慧。此次签署的《中马联合声明》将文化交流纳入国家间战略合作,使“文明对话”从学界理念升格为制度实践,为构建新型国际人文机制提供了制度创新样本。

郑明瑜表示,中马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持续深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经贸投资、文教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未来中马关系需更注重“人”的因素,即青年互动、民间情感联结及教育资源共享。作为马方高校专家,她高度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全球领导力学院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定位,期待通过全球领导力学院等平台扩大学生双向交流,并欢迎中国学者赴马开展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研究。唯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马合作方能行稳致远,携手续写两国关系新篇章。

杜兰表示,中马关系正处于历史高位,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当前中马政治互信持续增强,经贸合作紧密,在数字经济、半导体、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强互补格局,人文交流与民意基础日益巩固。同时,马来西亚对中国理念的认可也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动力。然而,中马关系仍面临一定挑战,需妥善管控负面因素,确保合作持续深化。她呼吁借助马来西亚的协调作用,加强中国与东盟在战略、安全、产供链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协作,并积极推进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和RCEP提质升级,以提升区域合作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刘英表示,与中国一样,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马来西亚是多边主义的建设者、维护者。中马要加强现代化的合作。一是基础设施现代化。马来西亚拥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全球十大港口全在亚洲,七个在中国,中马要实现铁海联运,建设好陆海新通道。二是产业现代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合作。重塑全球产供链体系,实现区域产供链深度耦合。三是经贸标准的现代化,巩固发展好以东盟为中心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五是人的现代化促进心联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吴奇聪主持专家研讨环节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