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14 作者: 马丁·雅克 

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常独特的,与其他国家相较,会有共同点,但也会有显著的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弥足珍贵,也反映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丰富性。

本文转自2023年3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常独特的。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外交部长秦刚表示,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进现代化,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


秦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它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契合中国实际。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接受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专访时强调,西方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雅克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常独特的,与其他国家相较,会有共同点,但也会有显著的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弥足珍贵,也反映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丰富性。


秦刚还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的壮大。我们希望也相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成为现实。雅克在专访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示范性的作用;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全世界互享互通的共同利益,是人类寻求解决重大问题以及克服分裂的核心理念。


image.png


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南财对话》: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两会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马丁·雅克:治理工作(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人大与政协这两大机构完成的。许多专家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持续运作的机制。如果有人想了解为何中国治理总是令人敬佩且能力强大,那么这两个机构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南财对话》:近年来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您曾指出中国的崛起并没有遵循西方向现代化转型的模式。能否请您展开讲讲,中国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有哪些差异?


马丁·雅克: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是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到底属于谁。从历史上看,现代化始于英国工业革命,并自19世纪起广泛传播至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不少西方国家。长期以来,西方对现代化的认知是单一的。他们认为,西方化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应跟随其步伐走上同样的道路。但现代化并不只有一种标准,相反,它的模式有很多种。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特的,我们并不需要对这一点感到惊讶。我认为如果它不独特,那反倒有问题。如果强行照搬美国模式,就会变成一个大规模的、试图将中国转变为一个美国式社会的“休克疗法”。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这也会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抵制;第三,我认为这必定会是一个彻底的失败。


所以,我想强调正确认知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或者两种模式,而是有很多模式。即使是西方的现代化也存在不同的模式。比如德国和英国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随着中国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繁荣程度与经济成就达到新的水平,中国式现代化将非常独特。这一点非常关键。


要知道,中国并不是一个西方概念里的民族国家,除了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国家外,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因此,从根本上而言,中国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与众不同的。鉴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将会非常独特。与其他国家相较,会有共同点,但也会有显著的特性,我认为这种独特性弥足珍贵。这也反映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丰富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领头羊”


《南财对话》:近十年来,世界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变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另一种现代化模式的先行者,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启示?


马丁·雅克:从1945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伟大的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举例来说,如果看20世纪70年代中叶,当时较为富裕的西方,加上在那个背景下的日本,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3;而人口数量占世界总量85%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3。现在,这样的情况已发生了扭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已达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2/3。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


长远来看,未来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的全球大多数人口同在。我认为,这不仅从经济上而言是积极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经济的影响在多数人口中显现,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仅让少数从中获益。


而在这一转变的进程中,主导性的经济体、关键的影响及驱动力就是中国。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在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主导作用。中国对外贸易与海外投资的增长、建立新的贸易关系、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等等,有很多的例子说明中国以西方从未想过的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了或尝试建立特殊的纽带。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的重心已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世界政治的重心同样在向这一方向转移。在我看来,这一趋势将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改革中得到印证。眼下,基本上还是西方的寡头垄断,在很大部分上主导着全球经济。但这正处在转变的过程之中,势不可挡。


中国为全球减贫做出主要贡献


《南财对话》:我想聊一聊脱贫攻坚。您如何评价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功?


马丁·雅克:我会用一个词语形容中国的脱贫攻坚战,那就是“了不起”。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反映了中国政府以及社会的价值观和优先事项,是帮助那些身不由己、处于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口。这些人口陷入贫困往往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活动等因素所导致。


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有大约近8亿人脱离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主要贡献。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并且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同时,这也在全球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什么是能够实现的;通过经济增长、通过国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贯穿中国发展的价值导向,可以做到什么。


现如今,我们处于新时代,一个已经摆脱了贫困或极端贫困的时代。我认为,现在面临的是解决不平等问题。中国现在已踏上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我非常支持这一目标,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认为这将是中国在此后的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所需要应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繁荣必须是可以共享的


《南财对话》:中国式现代化是14多亿人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您如何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和意义?


马丁·雅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回顾过去,中国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成功推动了社会的彻底转变。毫无疑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以往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造成了不平等。


坦白地说,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中国的政府不可能同时在所有领域开展投资,顾及到所有项目。因此,中国采取了我会称之为“空间专业化”的策略,设立了新的工业区以及新的经济区,但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而是从广东省和福建省等地试点,并慢慢扩展。然后沿着长江一直到上海 、北京等等。反之,我认为如果一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将投资分散,中国可能永远不会取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就。


现在,中国需要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文明、合作、团结、平等的社会。我认为这是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共同”是关键所在。繁荣应该是共有的,必须是可以共享的、是真实的,能够通过不同的致富方式适用于所有人;而不是以简单的方式。并不是说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或者诸如此类的“共同”,而是以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方式。


中华文明价值观更强调共同性


《南财对话》:中国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马丁·雅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强调了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而非差异和分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分歧的世界,伴随我们所有人成长、已经运行了很久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许多层面上也存在很多分歧。而中国与这种观念的关系,我认为很有意思。因为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与这种价值观其实非常不同。我认为,中国并不算是一个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价值观比民族国家的传统更强调共同性。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全世界互享互通的共同利益,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产物。


另一方面,这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显然变得更“小”了,变得更有互动性了,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用单一的方式解决、甚至难以在区域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全球合作。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完全无法靠一个国家在没有合作、没有计划以及策略的情况下独自应对。这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而不是美国、中国、欧洲或任何其他地区各自独立运作的事业。


而这种世界“缩小”的趋势不会改变,哪怕是自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分歧愈演愈烈。我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寻求解决重大问题以及克服分裂的核心理念。


全球化会以不同的方式重塑


《南财对话》:您提到了全球化。在您看来,全球化未来会如何发展?


马丁·雅克:这仍是一个推测性的辩论。我们并不清楚某些趋势到底影响有多深远,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用通常的历史术语来定义,即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会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速度发展。


1870年至1914年,是全球化强势发展的时期。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一局面,从战后的1918年到1939年,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化的趋势遭到了逆转。直到1945年之后,全球化的进程才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西方经历了一个相当成功的全球化进程,自1980年往后,获得了更大的驱动力。因为美国当时的霸权,我们看到了所谓单极世界中的全球化。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大约从1980年左右持续到2018年。不过,我认为上述特殊形式的全球化已经结束。我想补充的是,中国,不仅是上述这一全球化时期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以不同于西方的方式,日益成为这一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塑造者。例如 “一带一路”倡议就与美国无关。这种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是那一时期非常独特的新发展。


观察当下的情况,试问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个人认为,事实上美国与中国切断关系是不可能的,中美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互动的本质实在过于强大。不仅如此,美国更不可能切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相比美国而言,中国是更大的贸易国,与其他国家的连结更为紧密。从这方面来看,美国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但很显然,美国现在试图孤立中国、遏制中国、阻止中国的发展,尤其在高科技领域。这一切将引向何方?我认为,我们可能看到世界逐步形成两个集团,一个围绕美国、一个围绕中国,但两者间仍然会有很多互动互联。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会由环境塑造。但我不认为我们步入的或正在步入的时代是全球化的终结,只是全球化会被不同的方式重塑。当然,全球化也不会是无期限的,它也会成为一个结束的历史阶段,将被其它新的趋势替代。


这就是我认为的未来,分歧可能会增加,出现两股势力的趋势。但我不认为西方集团的性质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性质相同。比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东盟等连结的这些国家,我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一方是基于军事化的,而中国出发点的本质则是基于经济发展。


中美须寻求合作


《南财对话》:最后,对于正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形势的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商界领袖,您有什么建议?


马丁·雅克: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未来必须基于合作而不是冲突。不幸的是,美国目前有很多强力的声音,誓要遏制、甚至破坏中国的发展。这使得寻求合作更加困难,政治上也是如此。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中美双方需要加强倡导寻求合作形式的重要性,尽管在一些领域可能会继续出现矛盾。


要知道,一种情形是两个国家互相对立,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两个国家在非常重要的领域或存在矛盾,但同时也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举例来说,如果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展开合作,我们就会输掉与气候变化的斗争。这是一定的,没有两国的合作,我们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在我看来,气候变化将是下半个世纪最大的问题。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