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智库报告研判经济复苏政策: “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智库报告研判经济复苏政策: “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

发布时间:2023-09-14 作者: 人大重阳 

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二季度末以来,特别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覆盖广泛、定位精准、亮点颇多,在部分领域初步起到了遏制经济下行势头的作用。

2023年9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瑞士赛德思集团联合主办的2023年秋季人大重阳宏观形势论坛,主题为“疤痕效应与中国经济复苏:新挑战与新机遇”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现场有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业界的近百位行业专家与学者参会,论坛发布由人大重阳课题组撰写的《“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2023 年夏季以来经济政策回顾及建议》研究报告,获得广泛关注。


image.png

报告封面


摘要


◆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二季度末以来,特别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覆盖广泛、定位精准、亮点颇多,在部分领域初步起到了遏制经济下行势头的作用,从8月经济运行情况看,部分指标开始呈边际改善态势。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预计前期政策效果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中持续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团队通过对数十位企业界人士和经济学者的调研发现,尽管中国经济下行势头在部分领域得到初步遏制,但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社会信心不足仍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梳理、比较与调研,可以发现当前经济复苏政策的实际力度并不够,仍着眼于治标的“小修小补”,受益面偏窄,缺少“大开大合”的治本之策;民企利好政策的持续性令人疑虑,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化建设迟缓影响市场主体信心;少数政策存在行政干预和计划色彩;长短期政策配合度不够。


◆近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设定的目标仍有差距,具体体现在制度体系建设、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


◆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复苏潜力未能完全释放,需要从理论上加深理解。当前,西方流传的各种“陷阱论”引发广泛关注,但只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巨大发展潜力和基本制度优势,就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缺乏坚实的理论和实证依据,与中国当前实际并不相符。


◆要拼经济,更要拼改革、拼开放!中国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与日本当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也存在本质不同,而是源于结构性的信心问题,仅靠传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唯有加快落实《决定》提出的相关改革举措,坚定朝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方能大幅提升市场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尽快达到潜在增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2023年9月14日发布的这份《“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2023年夏季以来经济政策回顾及建议》报告在三大方面提出九条政策优化和改革深化建议。在完善公平、中性的市场主体竞争环境方面,一是公平处理对民企欠款问题,纠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民企冤错案件;二是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升国内投资的安全性;三是找准着力点,更为精准地优化征税结构。在建设包容性、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方面,一是厘清普惠性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界限,适时优化房地产金融和监管政策;二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三是优化创新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缓解地方债最后一公里的风险,为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换取空间。在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一是切实全面推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二是加快落实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三是改革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0a3b5303f874a9d0f1d8ad2d8f1a22db.jpg

发布会现场


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3.7%。CPI同比小幅下跌0.3%,PPI下跌4.4%。此外,1-7月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同比下降。为此,二季度末以来,特别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覆盖广泛、定位精准、亮点颇多,且近期政策力度有所加大,在部分领域初步起到了遏制经济下行势头的作用。从8月经济运行情况看,部分指标开始呈边际改善态势。8月CPI同比上涨0.1%,PPI下降3.0%,较上月均略有好转;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2%,较7月双位数的降幅亦有所收窄。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预计前期政策效果应会在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中持续体现。


但人大重阳研究团队通过走访,对云南、浙江、新疆、重庆、四川、广东、澳门、上海等地数十位企业界人士和经济学者调研发现,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社会信心不足仍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人大重阳集全体研究团队之力撰写《“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评论区置顶留言链接可下载报告全文)研究报告,并在本次论坛发布,对2023年夏季以来的重要经济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九条政策优化、深化改革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改革的推进略尽微薄之力。


通过对数十位企业界人士和经济学者的调研,本报告将近期经济政策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反馈如下。一是当前经济刺激政策的实际力度并不够,仍主要着眼于治标的“小修小补”,受益面仍偏窄,同时缺少“大开大合”、大刀阔斧的治本之策;二是利好民营经济政策的持续性令人疑虑,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化建设迟缓影响市场主体信心;三是少数政策存在行政干预和计划色彩;四是长短期政策配合度不够。这些不足之处导致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不稳,特别是影响了民营企业、外资的投资信心,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加了中国经济回归潜在增速的难度。


在接受调研的民企和经济学者看来,近年来的改革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根子仍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的落实不到位,目前总体的改革进展离《决定》设定的目标仍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制度体系建设、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


报告对《决定》在落实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如,从制度体系建设上看,《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但目前的制度体系离这个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而且过去几年一些监管和政策措施的出台缺乏科学论证的过程或政策波动较大,令市场无法预期,更加偏离了这一目标。


从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看,《决定》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但现实是近年来对于竞争性业务的放开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推进不足,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势头。目前中国经济低于潜在增速是近年来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应该认识到,对于《决定》没有落实到位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报告认为,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复苏潜力未能完全释放,需要从理论上加深理解。从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技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看,中国经济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经济潜在增速仍处于中高水平。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因素依然较多。当前,西方流传的各种“陷阱论”引发广泛关注,但只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巨大发展潜力和基本制度优势,就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缺乏坚实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忽略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中国当前实际并不相符。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与日本当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也存在本质不同,而是源于结构性问题导致的信心缺失,仅靠传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唯有加快落实《决定》提出的相关改革举措,坚定朝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方能大幅提升市场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尽快达到潜在增速。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为此,本报告在三大方面的重要领域提出九条政策优化和改革深化建议。在完善公平、中性的市场主体竞争环境方面,一是公平处理对民企欠款问题,纠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民企冤错案件;二是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升国内投资的安全性;三是找准着力点,更为精准地优化征税结构。在建设包容性、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方面,一是厘清普惠性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界限,适时优化房地产金融和监管政策;二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三是优化创新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缓解地方债最后一公里的风险,为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换取空间。在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一是切实全面推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二是加快落实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三是改革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