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张东刚: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张东刚: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 张东刚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回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这一时代命题上取得的最新突破。

作者张东刚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本文转自8月22日形势政策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回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这一时代命题上取得的最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始终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方面的具体任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化。我们要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深刻领会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历史维度、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d89f3c1a44dc74896729072f3412cf6d.jpg


01


在历史经纬和纵横比较中


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蕴含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悠久的历史奠定了中华文明相较于其他文明有着更深厚的底蕴和更鲜明的特色。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必须立足于历史经纬和纵横比较。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真正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纵向比较中国文明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横向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才能真切感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历史连续性。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从秦朝到清朝,从民国到人民共和国,纵有朝代兴亡、政权更迭,中华文明却未曾中断、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源于适宜农耕的自然环境、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和宗法礼教的传承延续,表现为繁衍生息的巨大规模人口、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典籍和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勤劳奋斗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根植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土壤,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中,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其他文明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套用、照搬在中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融于血脉的文明连续性始终连接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历史悠久并非等于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相反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其锐意进取、创新变革,始终懂得“应时而变”,才能在变局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到《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再到《史记》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古老的中华文明很早就掌握了守正创新的智慧。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历史中以原生创新和融合创新的方式丰富发展自身的内涵,既保持文明内核不变,又确保文明适应时代,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原生创新方面,以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尤其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融合创新方面,中华文明通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素的结合实现新的飞跃,最为典型的是近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理论的守正与创新。在革故鼎新中与时俱进,中华文明才得以生机勃发、绵延不绝。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从炎黄部落联盟到秦统一六国,中华民族在凝聚融合中形成了文明上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广袤的疆域、多民族共存和文化多样性。纵览中国历史,尽管因时代原因出现过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等分裂乱世,但是中华文明并没有因为这些分裂而消亡,而是最终重回统一,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单一民族、单一文化,而是对内表现为凝聚多元民族和多样文化的向心力。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百花齐放,在展现不同风土人情的同时,又共享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各民族水乳交融、休戚与共,从魏晋五胡内迁、唐代粟特九姓到清代土尔扈特部东归,各族人民逐渐迈向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开放胸怀。在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强大包容性,既能兼容并包,也能兼收并蓄。中华文明不仅能容纳、包含来自其他文明的元素,更能将这些元素化为己用,整合进中华文明的体系中,甚至使这些元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经济上,来自西域的胡椒、菠菜、石榴等作物和来自南美的玉米、番薯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艺术上,唢呐作为发源于伊朗地区的乐器,现已成为中华乐器的典型代表。思想文化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以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中华文明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这些在其他文明地区频繁爆发冲突甚至战争的宗教,在中国却能相安无事,甚至交流互鉴。近代中华文明面对西方文明的入侵时,在为坚守自身而抗争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战争和暴力是人类各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文明也形成了崇拜战争、崇尚暴力的文化,但中华文明却以和平作为自己的内在基因。“和”字的原意是指乐声调和、共鸣动听,后引申为和谐共存之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文明自古明白“和”不代表相同,更不是强迫他人与自己相同。“和而不同”在邦交中的表现就是中国古代没有因其巨大的体量和众多的人口而不断对外扩张,而是建立了以其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仅没有侵略别人,而且在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往往会帮助被侵略一方以捍卫和平。不同于西方文明通过侵略和殖民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周边各国主动学习、和平扩散的结果,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有力证明。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中华文明在历经沧桑后,仍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文明基石。


02


在深学笃行和精思细悟中


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离不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学笃行和精思细悟,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继承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从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史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从180多年中国近代斗争史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践行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理想。从100多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从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中国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之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当代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捍卫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方面,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维护各民族、各地区的团结统一,发展人民军队坚决捍卫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类优秀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作出当代注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二十大更是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强调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奉行的“求同存异”方针,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张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处理国际争端,坚决反对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抓住中华文明五大特性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契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


03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中


把握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既厚植于五千多年历史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发扬于新时代以来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更谱写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中华文化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蜕变,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在这一蜕变中需要以新的实践形式在现代中华民族中展现。


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发掘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收藏、研究和挖掘工作,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明主体性,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一切新生和外来事物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防止外来文明“喧宾夺主”,这是当代坚守和践行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根本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和当代内涵,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对时代环境的适应,将中华文化中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部分予以发扬光大,与现代化方向不甚相符的要加以改造。


做好“两个结合”这篇大文章,擦亮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由“第一个结合”中提炼出“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两个结合”本身就是重大的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华文化的古老智慧,以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增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加快互设文化中心,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对话,推进多领域交流。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利益交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我们要继续打击“三股势力”,深化在边境管控、网络反恐、联合行动等多领域合作,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同筑牢地区安全防护网。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集众智、汇众力,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中国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各国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支持各国追求民族振兴和团结自强,坚定支持各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在发展中国家搞“颜色革命”,坚决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坚决反对任何势力破坏他国人民平静生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有助于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中汲取力量,有助于我们发展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我们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并继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感、民族感、世界感,让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