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09 作者: 吴思科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在守护世界多样文明,坚持互学互鉴方面有广泛的共识,双方都倡导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从彼此悠久文明中吸取智慧,共同抵制文明歧视,共同反对文明冲突。
受访者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本文转自7月8日人民网。
近日,第五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就推动中国同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加强智库交流,推动学术繁荣,促进民心相通分享观点、深入交流。
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双方长期和平共处、互学互鉴、共同发展。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交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在致辞中表示,千余年来,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一直是中国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主旋律,两大文明都有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共同特征。正是这种对和平的共同追求,奠定了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长期友好相处的文明根基,注入了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文明互鉴不仅是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友好交往的宝贵经验,也是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尊重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互鉴的前提,加强中国同伊斯兰国家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促进“全球南方”和平、稳定、发展,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各国共同繁荣,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长翟隽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明,双方友好交往绵延千年,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中方愿同伊斯兰国家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扩大人员往来,增进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伊斯兰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研究中心总干事马哈茂德·埃罗尔·基利奇以视频方式致辞表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在人类文化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文明。两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尊重。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接触和相互学习不断增多并加深。这既提供了文明对话的范例,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从文明对话中探寻共同发展之道,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在守护世界多样文明,坚持互学互鉴方面有广泛的共识,双方都倡导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从彼此悠久文明中吸取智慧,共同抵制文明歧视,共同反对文明冲突。面对当前动荡变革的世界,双方始终是安全稳定的伙伴,发展振兴的伙伴,团结协作的伙伴,坚定支持彼此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定支持彼此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彼此维护自身正当发展权益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分享了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认识。她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拓展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流的深度、广度、持久度,应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主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萨迪克·乌纳伊简要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种典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对于开放及合作的立场等,提出要从发展的维度看文明之间对话的重要性。他认为,各国寻找自身发展模式的过程,也是与不同社会、不同文明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及在工业、科技、贸易、减贫等领域所采取的政策,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演讲。中外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参加会议。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