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1 作者: 刘玉书
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地基”,依托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平台才能够实现,并最终形成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作者刘玉书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本文刊于2022年5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因此,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地基”,依托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平台才能够实现,并最终形成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对于文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求:要“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这是我国从国家战略层次上首次正式提出“国家文化专网”概念。当前“国家文化专网”概念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鉴于目前“国家文化专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蓝图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目前比较确定的是,《意见》明确指出了“国家文化专网”的形成路径是“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和“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两条腿走路,这是广电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机遇。
一方面,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的转型升级。根据《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21)》,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出现了有线电视用户连续多年流失,宽带业务呈下降态势,融合业务市场价值尚未凸显,集客业务形式相对单一,有线网络基础薄弱,网络和终端技术标准不统一,网络设施承载能力不够,全国一网整合还未完成等系列问题。
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有线网络在我国早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上世纪,在互联网还没有广泛普及的时代,有线电视网络因其高传输质量和广覆盖,深受全国人民的好评。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没落是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必然。特别是我国开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来,随着资源的互通,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电视的兴趣,进而开始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网络看剧、网络看节目、网络社交等新的信息互动和娱乐方式。再加上电视节目本身也在互联网化,所以有线电视网络开始逐渐衰退。
据统计,当前我国有四千多万广电有线宽带用户,而且还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面对当前各省广电有线宽带用户规模不大、且各自之间缺乏互联互通的情况,《意见》所要求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有利于在推动各省市加速广电有线宽带的统一建设,在“国家文化专网”总体建设目标的牵引下,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进一步加快完成有线电视网络IP化、智能化改造,及时有效地推动有线电视网络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的数据要素流动。近年来,广电在5G网络和互联网平台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公开的信息,当前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广电获得700M频率使用许可,联合中国移动公司持续推进广电5G共建共享,正在积极开展5G广播电视研究试验和国际标准制定等工作。根据广电总局出台《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技术指导意见》,广电将引导有线电视网络全面推进IP化、云化升级改造,逐步整合协同“云、网、端”资源要素,为深入推进全国一网整合提供技术支撑。
从广电在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可以看出,广电以“云、网、端”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总体架构发展方向已基本形成。依托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视频点播、公共安全应急、物联网及多种面向群众用户和垂直行业的服务的大数据融合,加快广电环流的数据要素流动,推动实现终端通、移动通、人人通。
综合《意见》的总体要求看,加快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质上是加快数据要素流动,数字经济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意见》的推动下,文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促使更多双向、互动、跨网络的新型文化业务平台出现,并将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专网做大做强,为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要素支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