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3位智库学者眼中的“全球文明倡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英  /  

3位智库学者眼中的“全球文明倡议”

发布时间:2023-03-17 作者: 刘英 蔡彤娟 申宇婧 

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人大重阳三位学者第一时间解读全球文明倡议,人大重阳君整理相关内容如下:

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人大重阳三位学者第一时间解读全球文明倡议,人大重阳君整理相关内容如下:


833221a0c74f02e1264b7611363c7382.jpg


image.png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人类文明如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打造?中国给出的答案是通过现代化的构建来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给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则、理念、路径、动力和目标,倡导文明互鉴而非文明冲突。而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开篇就提到,迈克尔.迪布丁的《死亡环礁湖》中的威尼斯民族主义的煽动者,用一个不祥的世界观为这一新时期作了很好的表述:“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亨廷顿紧接着就写到政治家和学者们不能忽视蕴含在这些古老真理中的不幸的真理。


《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从学理、理念到逻辑都把东西方文明做了完整的区分,而且从根本上认为东西方文明就是冲突的,鼓吹和标榜西方文明,这也是西方国家国际政治和国际秩序建构的标准和基础。而我国所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思维方式、逻辑基础、发展目标和具体内容上与以文明冲突为基础的冷战思维逻辑截然不同,我们认为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人类文明新形态毫无疑问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倡导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来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民,是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现代化。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在促进全球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给出和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人民性、多样性、持续性、普惠性、坚定性。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与西方文明冲突根本不同,与西方将现代化据为己有、有我无他之根本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image.png

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中国共产党世界担当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要求,以全球视野审视人类文明发展大势,高度重视各国文明交往和世界文明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进行了一系列新思考,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提出包括四点主张在内的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的中国答案。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解决“发展”问题,全球安全倡议重点关注“安全”问题,而此次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再次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


第一,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被进一步推向全世界,呼吁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第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继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后,习近平再次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的行为和做法,反对打着民主旗号挑动分裂对抗,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的新冷战。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第三,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不仅要注重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要“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应充分汲取和弘扬各个文明的启示、智慧和力量,发掘各个文明的宝贵遗产,搭建文明协同发展的舞台,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四,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通过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已经举办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这一新举措,在全球层面上进一步扩大文明交流对话的范围,有助于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image.png

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申宇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5日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从全球现代化道路出发,再次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深刻阐释,并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又一重大呼吁,也是首次向世界系统性地展现了中国文明观。中国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不谋而合,是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前提下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观,是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下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为全人类谋幸福的文明观,是在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基础上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并推进生态文明创新的文明观。


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在世界推行的文明秩序既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大发展,也存在着它的进步性。但是西方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支配下通过殖民开启了文化霸权道路。它借由经济全球化将文化产业与资本扩张相结合,借由“金字塔”“达尔文式”的世界秩序向世界植入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与人权,借由科技的创新发展开辟数字殖民的新途径。西方式的文明道路体现了不同文明在接触时所经历的同化的阶段,它激化了因为文明的差异所导致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反抗。这种文明的道路可以说是再次回到了古代社会东征西讨、硝烟四起时的一种文明的倒退。


从文明演进的规律来看,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接触,不同文明会因为深入的互相学习交流而发生涵化。文明在保留自身特质的同时,通过借鉴其他文明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反思、重构,并试图进行文明或文化的再创造与更新。经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后的文明反而会迸发出新的活力与新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所展现的中国文明观正是在上述过程中形成的,它认识到了文明融合创新的历史规律,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