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0 作者: 刘英
北京时间4月9日中午12时,美国对86个国家加征的「对等关税」生效,其中包括对中国商品征收104%的巨额关税;当日中国亦「对等」将对美产品加征关税,从此前公布的34%提高至84%。
受访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转自4月10日香港文汇报。
北京时间4月9日中午12时,美国对86个国家加征的「对等关税」生效,其中包括对中国商品征收104%的巨额关税;当日中国亦「对等」将对美产品加征关税,从此前公布的34%提高至84%。「中国对美国不断升级关税的行为进行针锋相对地反制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在第一时间进行对等反制能够让美国感受到中国奉陪到底的决心,不仅有理有据,而且正确正当,及时有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面对美国蛮横无理的所谓「对等关税」,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必须针锋相对反击、寸土不让,「我们手里还有很多牌可以打。」●香港文汇报记者 任芳颉 北京报道
美陷「关税悬崖」 重塑全球产供链
「中国强力反制还是希望美国能够回头是岸,能理性回归多边贸易体制,迅速取消对等关税,或与各国通过谈判来降低关税 。」刘英同时分析指出,如果美国坚持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不回头,或会使中美两国真正走向「脱钩断链」。不排除未来中美将形成全球性平行供应链产业链体系格局,美国居西半球,中国处东半球。不过,她特别指出,美国在全球挑起关税战,可能令自己陷入「关税孤立」或「关税悬崖」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的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为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中心提供了重要机遇。
美近三千种产品对华依赖度高
刘英分析指,从商品品类看,截至2024年底,美国有250多种产品,全部依赖从中国进口;有1,000多种产品,80%以上依赖从中国进口;还有1,600多种产品,50%以上需从中国进口。这意味着,美国在近3,000种产品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高。即便加征更多关税,短期亦很难找到替代方案,仍需从中国进口,这部分商品关税大多会部分向下游转移,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制度优势举国体制成中国底气
在刘英看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正是应对关税战的最大底气。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同时,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许多全球知名研发机构都设在中国,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此外,中国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政府为企业提供大量支持,包括推动技术创新、改善营商环境等。「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紧密合作,制度优势与举国体制等众多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应对关税战的有利条件和底气。
关税战后续势必将带来全球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刘英认为,这将给中国提供重要机遇。「跨国集团在选择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时非常理智,它们倾向于选择风险低、成本低、韧性足且具有市场发展空间的地区布局。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重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方向。中国需要紧抓机遇,尤其是在产供链重塑过程中,可能需要绕开美国或者部分地绕开美国,形成以中国为中心或者以亚洲为中心的产业链体系。」
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
在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刘英强调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的重要性。刘英说,中国之前致力于打造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现在需要在RCEP中进一步落实和推进这一战略。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延伸的关键节点,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正在重启中日韩自贸区域谈判,中国还应进一步推动与欧洲投资协议的谈判,以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贸易体系。「推动自贸区的构建不仅有助于降低关税壁垒,还能促进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产供链韧性
刘英建议中国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签订更多的自由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降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效率。同时,应加大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此外,还应积极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利用新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来破坏以亚洲为核心的产供链体系,中国则要致力于维持、修补并巩固之前全球自然形成的产供链体系。随着美国关税壁垒的提高和孤立全球的趋势加剧,原本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供链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转向以中国为中心,这一点毋庸置疑。」刘英强调,面对关税战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