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对大公文汇指出,中美要谈的内容很多,美国试图将国内的结构性矛盾转嫁中方,所以中美需继续谈判,或许能开创新的经贸模式。
受访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转自7月31日大公文汇网。
中国与美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三轮贸易谈判结束,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双方共同关心的经贸议题开展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回顾并肯定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共识和伦敦框架落实情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对大公文汇表示,中美瑞典会谈之后,美方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显。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都表示谈判「具有建设性」,中方也给出了明确答复,强调谈判是「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中方一贯主张互利共赢,希望继续扩大合作,延长暂停关税的期限。中方还表示,将继续推进两国元首6月通话达成的共识,以合作为导向,避免误判,稳定经贸关系。
王勇认为,这一系列表态说明,至少从技术层面,中美团队已经达成了初步的互信。美方希望延长8月12日到期的「90天休战期」,中方也愿意推动24%对等关税的延期。这也是特朗普在短短24小时内,突然放出「互访」风声的原因。
进入5月和6月,中美就经贸问题在瑞士日内瓦、英国伦敦举行两次会谈。在5月12日签署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方取消91%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同时双方还暂停24%的「对等关税」和反制关税。此「关税暂停期」将于8月12日到期。根据此轮瑞典会谈的成果披露,上述暂停期还将展期90天。
王勇对大公文汇指出,中国不是欧盟、更不是日本。中国有强大的反制能力,更重要的是,中美贸易关系不仅仅是双边问题,还关乎全球市场的稳定。从今年5月的日内瓦、6月的伦敦,再到7月的瑞典,中美三轮高频会谈的背后,正是全球金融市场、供应链企业的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元首会晤若成行,或许能成为真正打破僵局的转折点。
芬太尼关税理应下降 中美或需开启第四种贸易谈判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对大公文汇指出,中美要谈的内容很多,美国试图将国内的结构性矛盾转嫁中方,所以中美需继续谈判,或许能开创新的经贸模式。截至目前美国与各国的贸易谈判共计三类模式:美英10%关税,美日美欧15%的关税外加投资购买,美越20%的关税和40%的转口税。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企业,理应可以到美国投资,但坚持保护主义的美国已狭隘到不允许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企业去美国投资,而开放市场应该是双向的。她认为,美国降低对华关税势在必行,现在的关税水平依然很高,中国已在供给侧帮助美国在芬太尼需求侧管理上做出巨大努力,美方对华加征20%的芬太尼关税既没有理由也应该下降。「中美七千亿左右的贸易额是双方所需,并非强买强卖,中美优势互补和相互合作潜力巨大,关键是需要双方平等协商,开启第四种贸易谈判模式。」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表示,对于此次谈判,中美用同一个词给出了高度评价——建设性,这一现象说明本轮会谈氛围非常不错,最起码没有在一些意义不大的问题上纠结,比如美财长贝森特在会谈之前,就放话要在谈判中植入阻止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话题。然而会谈结束之后,贝森特只是强调在谈判过程中对中国购买伊朗石油表达了关注,关于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哪怕美方发布的新闻稿中,对此事也只字未提。贝森特声称要阻止中国购买俄油和伊油,大概率是一次「虚空造牌」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让美国在谈判桌上多一张筹码,真到了谈判的时候,美国人就算打出来也不敢塑造成主要议题,只会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