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4 作者: 刘锦涛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了绿色金融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同时意味着绿色金融未来创新方向不再仅局限于绿色低碳产业,而是以更全面的横向视野推进与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发展。
编者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了绿色金融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同时意味着绿色金融未来创新方向不再仅局限于绿色低碳产业,而是以更全面的横向视野推进与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发展。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受邀在《中国银行保险报》发表评论文章《绿色金融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现发布如下:
2023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98万亿元。绿色贷款规模的高增速意味着更多融资持续向绿色产业倾斜,预计2024年初可能会迅速突破30万亿元,并且棕色行业逐渐向浅绿以及深绿方向进行转型。
中国金融工作部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可见,新时代金融发展要求绿色金融未来进一步发挥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势,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在助力强国建设层面上实现更多新突破。
支持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我国“双碳”目标进入实质进展阶段。绿色金融通过实现与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之间的协同发展,能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公共品的优势特征,丰富“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
▶一是推动共同富裕、巩固脱贫等中国特色ESG社会责任目标实现。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实践表明,绿色金融在金融业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实现了绿色产业增长,更推动实现了共同富裕和巩固脱贫等中国特色的ESG目标。绿色金融通过资金有序流向,优先支持环保、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进一步推动可持续产业发展。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流向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促使这些地区融入绿色发展大潮中。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与绿色贷款同时保持了较高规模和增速。
同时,绿色金融发展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加强对员工的关怀,提高就业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绿色金融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是激发更多绿色和低碳消费需求,弥补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2023年,我国GDP预计顺利实现并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但从细节上来看,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而绿色金融成为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绿色科技和绿色消费的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激发更多绿色和低碳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了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为绿色科技和清洁能源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降低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引导金融机构更加注重绿色和低碳项目的投资,绿色金融可以推动企业向绿色方向调整,促使更多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实现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统一大市场下的创新方向
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中可以看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仅明确了绿色金融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也意味着绿色金融未来创新方向不再仅局限于绿色低碳产业,而是以更为全面的横向视野推进与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发展,服务于统一大市场,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形成更多跨行业的市场化产品,类似ESG指数、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覆盖范围广、面向更多投资者、参与度更高。
如果各行业,无论棕色或浅绿行业,都具有一定绿色转型需求,那么绿色金融就应当实现跨行业市场引导,扩大服务范围。例如通过综合考量不同行业企业在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表现,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非绿企业的可持续性。未来需要更多类似市场化绿色金融产品,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可持续和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
同时,以绿色金融发展为主题的指数类金融产品,不仅覆盖绿色低碳产业,还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如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以及借助转型类的指数产品覆盖更多非绿行业,这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标的,促使资金更加均衡地分布在绿色创新、低碳转型等各个领域,扩大资金支持领域防伪。这有助于进一步形成绿色金融服务于统一大市场的新格局,激发更多机构参与,提升全社会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和接受度,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深入树立。
▶二是打通减碳与增汇服务,借助项目联动生态碳汇市场主体与企业减排主体之间的金融合作,实现需求结合。
通过项目联动,生态碳汇市场主体与企业减排主体之间可以建立更为灵活的协同碳减排机制,金融机构也可通过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实施更为前瞻性的减排项目,促使企业在减碳的同时提升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减碳路径。打通减碳与增汇服务也有助于构建绿色金融生态系统。这种服务机制的建立将使碳减排和碳汇的匹配更为高效,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好合作机会,共同推进绿色金融的纵向发展。
实现更多创新成果
从2023年的基础数据和案例可以看出,绿色金融在2024年将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为构建“金融强国”实现更多创新成果和实践成果。
▶首先,2024年将开启碳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2023年10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开始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将与全国碳市场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形成协同作用,开启全新的发展格局。碳市场的建设将为控排企业提供更为明确的减排目标,促使其更积极地寻求绿色金融支持。而自愿减排市场则将激发非控排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更主动地参与碳减排技术创新和市场交易,并进一步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绿色金融建设中来。
▶其次,绿色金融标准从顶层指引向下推进、从行业探索向上升级同步开展,实现交汇。
这一过程将注重标准的普适性,并通过统一的标准体系,更为精准地降低市场不确定性,提升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绿色金融的信心。同时,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升级也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绿色金融透明度,更为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标准将成为绿色金融标准升级的重要内容。
▶最后,形成绿色金融特色监管体系,引导金融支持防范气候与生态环境风险。
应进一步注重对绿色金融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包括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更多金融市场主体的监管。特别是在防范气候与生态环境风险方面,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碳排放、生态影响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的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平稳有序推动减排行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