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锦涛: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分化,中国开辟零碳新阵营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锦涛  /  

刘锦涛: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分化,中国开辟零碳新阵营

发布时间:2024-02-19 作者: 刘锦涛 

绿色转型进程进入分化主要源于全球适应目标在一些方向和细节上存在的分歧,比如典型问题是目前最迫切气候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这涉及到全球气候适应路径的选择。

编者按:2024年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抓住一切时机,主动担当作为”第四届(2024年)人大重阳迎春论坛在京顺利召开。近40位来自人大重阳的专职、部分兼职与校内部分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新时代下的新作为、新担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主管、副研究员刘锦涛在“迎春论坛四:青年对话:智库作为与青年担当”环节发言,以下为其发言实录:


2cd92fe1ba8e23bee234335903c6ee26.jpg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主管、副研究员刘锦涛


2023年,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分化加剧:发展中国家不仅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应对气候危机,也面临兼容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挑战;发达国家不仅意图建立和拉拢气候俱乐部的方式影响全球转型局势,也意图胁迫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绿色转型进程进入分化主要源于全球适应目标在一些方向和细节上存在的分歧,比如典型问题是目前最迫切气候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这涉及到全球气候适应路径的选择。全球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警惕目前欧美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加大清洁能源替代目标、加快化石燃料淘汰进度来诱导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陷入新的转型困境,加剧能源安全性、独立性与能源转型之间的矛盾。历史经验表明,欧洲部分发达国家随时会调整相关战略或立刻减缓过于激进的目标,并且某些国家转变承诺的成本很低。


未来从联合国层面的气候治理行动越来越难推进的根源在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缺乏有效的国际融资机制,无法将之寄希望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如果过分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会导致路径依赖并难以保障相关转型活动和产业政策的自主性,也会引起安全性问题。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和国际援助机制,也会导致部分国家陷入绿色资金缺口引发的债务问题。


而变局中的2023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中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98万亿元。绿色贷款规模的高增速意味着更多融资持续向绿色产业倾斜,中国金融工作部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新时代金融发展要求绿色金融未来进一步发挥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势,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在助力强国建设层面上实现更多的新突破。


2023年,我国“双碳”目标进入实质进展阶段。绿色金融通过实现与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之间的协同发展,能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公共品的优势特征,丰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


一是推动共同富裕、巩固脱贫等中国特色ESG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实践表明,绿色金融在金融业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实现了绿色产业增长,也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巩固脱贫等中国特色的ESG目标。绿色金融通过资金的有序流向,优先支持环保、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进一步推动可持续产业的发展。截止三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与绿色贷款同时保持了较高的规模和增速,服务于中小企业开展绿色和数字创新。


二是激发更多的绿色和低碳消费需求,弥补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绿色科技和绿色消费的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激发更多的绿色和低碳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最后,从2023年的基础数据和案例可以看出,绿色金融在2024年将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为构建“金融强国”实现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成果。2024年也将开启碳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双轮驱动”的新格局,2023年10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开始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将与全国碳市场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形成协同作用,开启全新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绿色金融建设中。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