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李国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崛起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命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李国强  /  

李国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崛起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命题

发布时间:2021-11-08 作者: 李国强 

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李国强在会上发言。

编者按: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李国强在会上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国强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线上线下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晚上的会议,首先向王文院长表示祝贺,祝贺研究报告的发布。这一份研究报告十分重要,对于推动中国智库界自觉的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智库如何提升全球话语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构建国际话语权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它是中国崛起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认识它,首先我们是要认清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它的意义,它的迫切性,要理清楚这个问题的艰巨性、斗争性。在这个基础上要深入探讨它怎么实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


一、中国强起来必须要有国际话语权


中国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上百年以来,中国人民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挨饿”的问题,但目前“挨骂”的处境还没有改变。作为一个“强起来”的大国,不仅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强起来”的中国必须有强大的软实力。这个道理包含在“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之中。就拿这次全球抗疫来说,中国取得了抗疫的决定性成果,但是,西方舆论还是倒打一耙,栽赃陷害,使我们国家良好的抗疫形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有关研究表明,美西方最终赢得“冷战”胜利所凭借的最重要武器之一,就是以标榜客观、独立、自由著称的西方媒体巨头以超强的话语优势,奉行这种“选择性的报道”,推行“双标”,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丑化、妖魔化。当前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依然是在西方手里面,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还是不少,经常提到“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还有不断的“唱衰”中国。事实证明了国家要“强起来”,必须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软实力需要有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缺乏国际地位的国家,它不可能有软实力。对有硬实力的国家来讲,如果软实力跟不上,它的国际影响力也一样的要大打折扣。当下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有许多弱项,最主要的就是集中在国际话语权的缺失上,争取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中国崛起必然有资格要求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来自于哪里?这个标准与大国强国的标准是一样的,它要靠国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当前必须建设与中国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变革加速推进。大家看过《大国的兴衰》《大国的崛起》这些书,历史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国际体系是不断变化的,大国崛起必然会要求国际话语权。目前,发生了近代以来更具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发达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


对于中国而言,在国际力量消长的对比中,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提高,日益走进国际舞台中央。经济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引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接近30%。科技上,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的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实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在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海探测、第五代移动通信、高铁、特高压输电等等许多关键领域正在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


军事上来说,中国的军力已经能够确保中国的国土安全,现在外国人谈论中国军力,一谈起来就想到了“东风”战略导弹、潜艇、国产航母,这就是我们的军力。所以,在这些方面要非常自信看到我们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央,这就是我们要求推进中国话语权的综合国力所在、硬实力所在,所以加强中国的软实力是历史所赋予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大家知道,当前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是建立在“二战”结束之后,它已经明显的跟不上时代发展,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越来越多,各方面的治理赤字积重难返。在国际力量对比消长的新格局中,增加中国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治理体系重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刻,积极参与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的应有之意,中国有资格要求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像习总书记所说的,“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三、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极具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工作


建立中国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变革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存在于剧烈的国际斗争中的。中国崛起必然要遭遇到话语权的争斗,大家知道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明确表示,削弱民族国家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拜登入主白宫,就公开宣称它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要以“价值观”为依托,联合盟友基于“规则”,全面开展与中国的竞争。当前,守成之国必然要打压崛起之国,美国对中国的崛起采取遏制、绞杀的战略。西方国家凭借几百年形成的话语资源优势,霸占国际话语权,大肆的攻击诬蔑中国,污名化中国,对我予以“降维”打击,妄图从国际舆论上遏制中国正在加速崛起的伟大历史进程。


目前我国的话语权还不够,仍然存在着发不出声音,讲不清道理,得不到理解的困境。但是,我们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难以为继,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各种弊端积重难返。他们自身治理失灵,问题成堆。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以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所以,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极具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工作。


四、中国智库要把强化国际话语权作为自觉行动


强国纵横、治国理政,智库在国内国际都是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的。当前,在构建中国话语权中,实行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强化中国智库国际话语权是智库的职责使命所在。这个问题其实是不用多说的,是大家都已经是达成的一个共识,都是经常宣之于口的,就是说,智库是党和国家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把这些话就是要具体的实践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知行合一。要在国际话语权的斗争中深刻地去理解它的内涵,现在历史正在丰富它的内涵,我们这一代智库人正走在这条道路上。智库在国际话语权上,不像外交官那样要不断的谨慎的措词,智库可以把事情、把问题、把人们的疑虑讲得更明确、更直白、更详细、更透彻。国际上智库在国际话语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国内的许多智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时候,人大重阳组织的中美智库高层对话就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是,我们要明确的看到我国智库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另外,更重要的是许多智库还存在着参与国际话语权的自觉性不高,行动不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深刻的理解智库的功能,要有高度的国家责任感、使命感,中国智库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谋求中国声音的海外传播,谋求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智库话语权的构建涉及到许多方面,由于时间所限,我在此仅强调加强中国智库传播渠道建设,增强智库传播效果问题。智库建设当然首先是要有好的内容,要有高质量的内容,同时,我们要强调智库成果如何能够高质量快速传播岀去、影响强度大,达到通畅、快速、多样化,能够形成一个超越既有传播渠道的再传播链式反应,这些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智库传播是有它的规律的,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之下,我们要对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形式、传播的渠道、传播的效果要进行多维的、深入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传播效果的高效率问题,这是我今天讲的四点看法,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谢谢杨院长。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