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1 作者: 鲁东红
民营经济,无疑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焦点话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并公布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信心的具体举措。这凸显出政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
编者按:3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民营经济在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进一步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现将文章发布如下:
民营经济,无疑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焦点话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并公布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信心的具体举措。这凸显出政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
01
数据见证民营经济辉煌发展
新时代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规模实力、创新水平、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由79.4%提高至92%以上,个体工商户由4000余万户增至1.25亿户以上,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也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创新领域,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的机制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抢占前沿科技高地。如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及杭州“六小龙”等众多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行业创新的领军者。同时,民营企业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就业方面,民营经济更是“中流砥柱”。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涵盖各行各业,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劳动者提供了海量就业岗位。据统计,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创造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型农业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也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此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如华为、小米、海尔等品牌在全球崭露头角,推动中国制造的国际化进程。
02
政策加持,攻克民营经济发展难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大力度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建立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长效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杜绝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这些举措精准直击企业发展痛点,将有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政府“今年将全力推进多项工作”。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抓环境、减负担、优服务”三大举措。同时,强调“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持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实际上,2024年,政府就释放出多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等内容,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营造了稳定的发展预期。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有力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例如,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安徽计划今年新培育3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甘肃成功开发建成全国法院首个营商环境信息平台。
03
完善法律保障,稳固民营经济发展根基
现阶段,民营经济在前行途中确实遭遇了一系列阻碍。但深入剖析,这些难题基本是在改革持续深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下衍生的。
从覆盖范围审视,只是部分区域存在问题,并非全面性困境;从时间跨度考量,属于特定阶段的阶段性挑战,绝非长期无解的顽疾。为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次审议,今年2月,草案迎来再次审议,距离正式立法实施仅一步之遥。
该法案明确将“两个毫不动摇”纳入其中,从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出发,保障民营企业能够在资源获取、市场竞争等方面享有平等权益,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极大地增强了民营企业家投资创业的底气与信心。
04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强调“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直击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与堵点。
以往,民营企业深受审批流程繁琐、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困扰,发展受限。如今,政府积极转变服务态度,简化办事流程,搭建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平台。部分地区设立民营企业服务热线,快速响应企业诉求,解决实际问题,让企业能够专注生产经营。2025年,国务院将持续把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全力落实。
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确保民间资本“有得投、有钱投、敢去投”。
一是拓宽投资渠道。以往,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企业难以参与。如今,政府将优化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市政、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如济南推出“民营企业投资机会清单”、天津开放应用场景及项目推介机制,帮助民营企业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
二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构建"政府信用+市场资本"协同机制,重点突破中长期资金匹配难题。实施差异化融资支持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贴息,对基础设施REITs项目给予税收递延优惠,对科创企业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同时建立期限匹配预警机制,通过设立政府引导的产业平滑基金,有效化解民营企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政府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建立全国统一的隐性壁垒破除机制,如河北省已上线“涉企检查备案系统”、浙江省试点“非接触式执法”,让民营企业投资更加便捷。
相信在这些政策推动下,中国民营经济必将持续崛起,在稳增长、促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