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1 作者: 敦志刚
“这是中国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是在全球科技金融治理领域勇于探索、贡献智慧的制度创新实践;更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坚持开放合作、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敦志刚表示。
受访者敦志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转自7月1日中国财经报。
在科创板开板6年之际,科创板改革再次提速。
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业内专家认为,针对科创板推出的系列措施标志着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迎来新突破,其战略意义已远超单一资本市场板块的范畴。
形成“以我为主、全球赋能”的创新生态循环
其中,“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
“这是中国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是在全球科技金融治理领域勇于探索、贡献智慧的制度创新实践;更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坚持开放合作、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敦志刚表示。
其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跃迁。证监会此时推出“1+6”改革组合拳,以科创板为试验田,深刻回应了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诉求,将稀缺的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最具突破性、前瞻性的科技领域。此举不仅为这些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种子选手”提供了宝贵的耐心资本支持,更是在制度层面构建了一个强大的信号机制:中国资本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拥抱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性,致力于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其二,贡献资本市场改革“中国方案”,重塑科技资本融合的国际标准。面对全球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长周期、高波动”特性的制度性排斥,提供了一套极具探索价值的“中国方案”。这些举措超越了单纯效仿国际成熟市场既有规则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主动探索如何以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金融制度设计,有效承载和催化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前沿科技创新。
其三,塑造全球创新要素配置枢纽,塑造开放合作的高地。在逆全球化思潮暗涌、科技竞争加剧的复杂国际环境下,科创板的深度改革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国际创新合作的清晰信号。一方面,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流动性和韧性的市场生态,旨在汇聚全球范围内的耐心资本和专业投资机构,引导其投向中国的前沿科技领域。另一方面,旨在显著提升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科技创新盛宴的便利度和信心,降低跨境投融资的制度成本。
浙江大学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则指出,此轮科创板改革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增加科创板投资产品,坚持强监管,有助于培育耐心资本,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既为一级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退出机制,也为二级市场提供更加多元的优质投资标的,从而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以及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科创成长层:向世界提供创新治理公共产品
科创板作为“试验田”,科创成长层这个“新空间”的开辟尤其引人注目。
金雪军表示,科创板设立成长层后,所有现有及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型上市公司将统一纳入该层级。从当前来看,新兴科技企业正在重塑市场估值逻辑,资本市场不再将盈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优化上市条件、新设板块等方式积极推进新的改革,为有创新价值的优质科技企业创造更加包容的市场生态,争夺优质上市资源。
“科创成长层的创设超越了一般市场分层意义,是中国在全球创新变局中的战略布局。”敦志刚表示,这一“新空间”既是中国对科技强国建设的郑重承诺,也是向世界提供的创新治理公共产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构筑国家创新生态的“试验新阵地”,打造适配创新规律的长效机制。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前沿技术突破日益依赖于跨学科、长周期的系统化投入,由此催生了一批具有颠覆性潜力却长期处于非盈利状态的科技企业。这类企业普遍面临传统资本市场难以逾越的融资壁垒,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正是中国直面这一全球性挑战的战略回应:通过构建专属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制度性包容空间,实质性地将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从“当下盈利”转向“未来价值”,为那些承载国家战略使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主体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其二,开辟全球科技金融规则的“治理新路径”,创新市场治理的协同机制。科创成长层的创设,代表了中国对科技金融深层矛盾的系统性破解:通过构建“风险分级披露、投资者分类适配、全程动态监管”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在显著提升市场包容度的同时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强制性的特殊风险标识、差异化的信息披露要求与严格的适当性管理,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而IPO预先审阅等配套措施,则通过平衡商业机密保护与市场透明度需求,有效降低了创新主体的合规成本。这种“包容有度、风险可控”的制度安排,既突破了传统上市标准对创新企业的束缚,又通过全程风险管控维护市场秩序。其创新性在于构建了企业、投资者、监管者的三方协同机制——企业获得发展空间,投资者获得风险识别工具,监管者获得精准施策抓手。
其三,打造全球创新要素配置的“战略新枢纽”,构建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国际科技竞争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科创成长层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关键载体。这一制度设计通过精准锚定“技术突破性、研发持续性与产业引领性”三大核心价值维度,为国际长期资本提供了清晰的价值识别坐标。一方面,其明确的层级标准与聚焦领域,使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跨国耐心资本得以穿透市场噪音,精准配置中国核心创新领域;另一方面,配套构建的多元化退出机制与风险管理工具,系统性解决了跨境投资“进入易、退出难”的结构性梗阻,显著压缩了长期资本的全周期回报不确定性。
6项改革:瞄准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新的市场层次的同时,本轮科创板改革还瞄准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出了6项改革。敦志刚表示,科创板六项改革是精心设计的制度拼图,其内在逻辑始终围绕如何让金融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旁观者转变为共生体这一时代命题。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刻理解6项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含义:
其一,构建创新与资本的信任新契约,破解全球科技金融治理核心矛盾。科技创新与资本供给的深刻矛盾,根植于技术研发的长周期性与资本回报的短期诉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本轮改革以“包容性制度设计”为核心,通过三项关键机制重构信任基础: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借助专业资本的长期视野和市场公信力,为高风险的前沿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背书,破解技术价值难量化的全球性困境;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在严守信息披露底线的前提下设立“保密窗口”,平衡技术保密需求与监管透明度要求,化解创新主体对核心知识产权暴露的顾虑;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领域纳入制度覆盖范围,标志着资本市场从服务成熟企业向培育战略新兴力量的跃迁。这三者共同编织起“专业增信—风险可控—战略聚焦”的制度网络,其本质是以中国智慧回应哈耶克经典命题——如何让分散的资本更有效地识别并支撑分散的知识创新。
其二,铺设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路径,重塑创新资本服务生态。科技企业从研发攻坚到产业转化的长周期特性,要求资本市场提供“接力式”金融支持。本次改革着力打通三个关键节点:支持在审未盈利企业向老股东增资扩股,解决IPO审核期的资金断档风险,为企业铺设“上市缓冲带”;完善再融资制度与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消除成长期企业扩张的资本约束,强化“上市—发展”正循环;增加风险管理工具供给,通过科创板衍生品完善风险定价与对冲体系,为长期资本构筑“安全垫”。这三项举措形成“研发期输血—成长期赋能—成熟期护航”的接力式服务链,其深层逻辑在于将科创板从单纯融资平台升级为“创新培育系统”,通过制度适配激发“技术突破—资本支持—产业转化”的乘数效应。
其三,定义科技金融规则新坐标,引领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变革。在技术民族主义扰动全球创新链的背景下,科创板改革彰显中国参与规则重塑的战略决心:扩大第五套标准至前沿领域,首次将数据资产、AI模型等新型生产要素纳入估值框架,实质是掌握未来产业的价值定义权;完善战投认定标准与跨境风险管理工具,引导主权基金、国际长线资本深度参与中国创新,构建“资本—技术”跨境循环通道;专业机构背书与预先审阅协同机制,则向世界输出“市场理性与监管效能动态平衡”的新治理哲学。这组改革超越单纯制度优化,本质是通过规则创新掌握三大核心话语权:在价值维度,确立不同于传统市盈率估值的前沿科技定价体系;在流动维度,构建吸引全球耐心资本向东汇聚的制度磁场;在治理维度,示范如何以监管包容度激活创新活力、规避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