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17 作者: 丁刚
6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在“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亚的“地理死结”已经被打开,中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也开始突破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框架。
编者按: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6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在“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亚的“地理死结”已经被打开,中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也开始突破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框架。现将文章发布如下:(全文约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再过几天,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
对于这次峰会和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意义,各方媒体会有不同解读,西方的关注大体上还会基于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的变化。
西方当然不会超出他们长期以来对中亚的战略框定,来看待这一地区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世界范围内更广泛、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与中亚合作的现代化意义。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制造亚洲》这本书。作者是我的好友、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
此书以全球史的观念,反思西方“现代化”的传统叙事。作者从历史故事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地图上的亚洲形成的历史,进而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现代亚洲怎样才能走出被发现、被构建、被塑造的历史,实现重构。
这个问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看到未来亚洲壮丽风景的窗户,也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新视角。
如果从重构亚洲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与中亚合作,以及正在不断推进的“一带一路”的意义显然已远超了传统的双边外交或区域外交的概念。
去年国庆节前,我去了中国最西边的吉根乡,那里是祖国最晚迎来朝阳,最晚送走夕阳的地方,近年来成为网红打卡点。乡内有伊尔克什坦口岸,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重要通道之一。
手机地图显示,那里距北京3200公里,距开罗4100公里,离柏林5100公里——三个数字展现出中国-中亚大连通后的深远景象。而眼前的景象是,一辆辆大货车沿着高速公路奔驰而过。远处雪山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正在建设之中。这是中吉乌三国元首亲自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如果说,1906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因极寒失去三根脚趾,并将帕米尔高原记为“上帝给欧亚大陆打的死结”,那么今天的现实已彻底改写。
中国工人在帕米尔,用液氮冻结流沙、攻克技术难关,把铁路带进此前的“生命禁区”。
中亚的长期隔绝是地理与气候的双重因素决定的。天山与兴都库什山脉横亘,塔克拉玛干沙漠阻断了人类与文明的往来。
汉唐使者需数月远行,玄奘法师七百里求法,清朝戍边军民常常命悬一线。高寒缺氧和突发天气随时带来生死考验。
历史上,丝绸之路往往处于断续和不畅通状态,多数时刻,这片荒野被荒凉和危险主宰。
但是,只要看看这片土地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谁也不会忽视它的重要性。那些朝思暮想要称霸世界的列强,更是早就懂得了这片地区的战略意义。
早在1904年,现代地缘政治学奠基人、英国学者麦金德就在《历史的地理枢纽》提出,谁控制中亚,谁就掌握“世界岛”的主动权。他以地理决定论系统阐释中亚的轴心地位,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地缘战略。
冷战后,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再度强调中亚是“欧亚大陆巴尔干”。他认为这里既是大国角力场,也关系欧亚格局,但他的出发点是美国单极权力的全球布局。
回顾历史,中亚如同亚洲其他地区一样,长期成为西方列强外部势力的必争之地,一直到今天,美国和欧洲仍然是从这样的战略视角来看待中亚,看待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并自然而然地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力图扩大影响力的举措。
这种对中亚的看法从根本上忽视了这一地区一直存在的持久不断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各民族人民在进入现代之后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总体而言,就是用西方的历史观,以及随之形成的划分世界秩序的框架,来框定这一地区在全球现代化中的地位。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区域合作深化,中亚的“地理死结”已经被打开,中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也开始突破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框架。
现实中,这样的互联互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缘竞争”,体现为区域网络的合作重构。
铁路公路的连通带来的不只是贸易的繁荣,更是文化与人员的互动。区域各国的道路、铁路、能源管道和数字经济平台,正在物理与制度层面建立前所未有的连接。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民族构成的地区还有了融汇、交流的发达渠道。中亚五国全部与中国实现互免签证,人员、技术和文化流动正加速。
虽然地图上中亚的地位没有变化,但它不再只是西方理论里的权力博弈的一个棋盘,也不再是历史的断裂地带。它正成为由众多国家、自主连通、合作共建的有机体,也会沿着一条不同于西方框定的地区和国家发展的路线前行。
我们从中国与中亚通过“一带一路”的连通,可以观望到亚洲大连通未来的全景——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
交通和物流的连通重新激活了地区内在的发展潜力,复兴了地区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联系,从而改变被发现、被构建、被塑造的形象,其意义远远超过经济和贸易的数据。
在当前全球多边秩序重塑的背景下,以基础设施、经贸与人文交流共同驱动的“主动亚洲”,也是对过去“博弈亚洲”、“分割亚洲”逻辑的超越。
只有建立成熟、高效、多元的亚欧连通体系,亚洲国家才能在更加平等的世界格局中拥有与自身相称的地位与话语权。
宋念申教授在《制造亚洲》结论中写道:“亚洲以其多样的空间意识成为一个有机的跨区域体系,这也为我们重新思考亚洲的内在普遍性提供了可能的切入点。”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现有开放的主要陆路口岸一共有8个,未来还会增加。
在伊尔克什坦口岸观察,每一辆货车、每一辆大巴,它们的每一次通关,似乎都在叙述着这个时代的变迁。
此路通往亚洲,此路即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