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 丁刚
7月5日,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在金山正式开业。这是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也是丹麦的积木王国在中国这个“Middle Kingdom”中开办的第一个乐园。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7月9日丁刚看世界。
7月5日,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在金山正式开业。
这是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也是丹麦的积木王国在中国这个“Middle Kingdom”中开办的第一个乐园。
8500多万颗积木,拼出了一个真实的“积木王国”。
尽管高温难耐,还是有无数家长和孩子一早赶来。
门票刚一上线,几分钟就售罄。朋友圈、抖音里全是“积木自拍”和小人偶的照片。大家都盼着能亲手拼一次积木。
乐高不是一天火起来的。这个来自丹麦的品牌,早就是全球家长和孩子们的心头好。
乐高的故事要追溯到1932年。丹麦木匠奥勒·柯克·克里斯蒂安森在车间里制作了第一批木质玩具。
"Leg Godt"在丹麦语中意为"玩得好"。这就是"乐高"名字的由来。
1949年,乐高推出了可互锁的塑料积木。这一简单设计彻底改变了玩具行业。
一个关键创新是:"每块积木必须与其他积木兼容"。这使得创造可能性变得无限。
乐高迅速风靡全球有其深层原因。它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欲望。
它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不论国籍、年龄或文化背景,所有人都能理解"搭建"的乐趣。
乐高不只是一种娱乐,更是教育工具。
研究表明,积木搭建能提高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空间思维能力,二是精细运动技能,三是问题解决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
乐高在中国形成热潮,与中国家庭一向重视教育相关,更是迎合了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动手能力与素质教育的需求。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教育观的一个重大变化。
在大众心目中,它不仅是玩具,更是一种“教育投资”。
父母们希望孩子能在拼搭过程中磨练心智、释放创意、修炼耐心——从首次完成卡扣到那最后一声清脆的合拢——同时也通过围坐桌前的亲子互动增进家庭关系。
正是在这个点上,乐高与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相遇。
中国家庭不仅是活跃的创新者,更从“使用者”转变为“共建者”。
每当世界与中国社会“合体搭建”,都会点燃出新的社会进步火花。
但我们也从乐高热中出看到了现时的教育还缺少什么?
高考刚刚结束,各地又在比拼分数。家长们为孩子成绩焦虑,而乐高的成功提醒我们教育还有更多维度。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和精湛技艺的工人。然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侧重知识灌输而非动手实践。
许多孩子能解复杂方程,却组装不了简单家具。他们能背诵古诗词,却难以用双手创造新事物。这种脱节值得警惕。
教育需要改革,但不是为了削弱应试,而是要让孩子“会学习”,更要“会动手”。这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