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作者: 蔡彤娟
近期,中国政府推出了约10万亿规模的政策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这是对地方政府高额债务问题的有力回应。该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地方债务负担,维护财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编者按:中国政府推出了约10万亿规模的政策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1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蔡彤娟在香港《明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长效来看,这一政策的成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自律与结构优化能力,以及中央在政策监管上的执行力。
▲本文11月26日刊发在香港《明报》
近期,中国政府推出了约10万亿规模的政策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这是对地方政府高额债务问题的有力回应。该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地方债务负担,维护财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地方债务问题近年来逐渐积累,尤其是疫情后财政支出增长导致债务激增。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借新还旧,地方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张,而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速增速放缓,导致偿债压力不断增加。地方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更加剧了地方债问题。在此次政策出台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作出了一系列增量安排,对地方债出手也是出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应有措施。
从政策规模与背景来看,10万亿的资金规模表明了中央政府的决心。这一规模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也在政策意图上表明,中央在短期内集中火力帮助地方政府大幅减轻债务负担,避免由于偿债压力引发系统性风险。这样一个显著的减负规模,旨在稳住地方财政,避免债务链条上的断裂,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财政环境,使其可以更加专注于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
从此次的政策的主要措施来看,一是债务置换。政策将通过发行新的低息债券置换现有高息债务,从而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这可以有效减轻利息支出压力,使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空间。二是中央转移支付和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弥补财力缺口,减缓短期偿债需求。三是再融资工具的使用。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新债的形式偿还旧债,从而逐步压缩债务增长规模,帮助地方政府平稳过渡。
从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来看,首先10万亿的纾困规模将有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这一政策将显著减轻地方政府的利息支出压力,使其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优化。随着利息负担降低,地方政府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经济建设和民生服务,进而为地方经济增长释放空间。这一财政减压将特别有助于高负债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其次,降低债务违约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实施债务置换、引入再融资工具以及发行低息债券,地方政府能够稳妥地处理即将到期的高息债务,有效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地方政府将有机会在确保债务可控的前提下调整债务结构,从而降低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潜在隐患。再次,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透明、系统化的债务化解方案也将带来市场信心的提升。随着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改善,投资者的疑虑将有所缓解,这将利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预期。同时,这种政策传递出的明确信号,使市场更加相信地方政府在债务压力下依然具备稳健的财务管理能力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未来地方融资渠道的优化。
然而,政策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而是要求地方政府优化支出结构,防范借新债、形成隐性债务的问题。这意味着政策在“输血”的同时,也将提高“造血”能力的要求。为防止地方债务再次膨胀,预计未来地方政府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财政监管,可能包括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进一步清理和监督。
当然,也不能指望10万亿的规模就能够一劳永逸解决中国累积依旧的地方债问题。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财政状况和债务结构差异,10万亿规模的化解政策在一些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区可能还需更细化的措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短期财政压力仍然存在。虽然置换债务和转移支付能够缓解地方债务问题,但如果经济增长未能有效提升,债务压力可能仍然难以根本缓解。此外,政策的持续性很关键。若未来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债务管理措施,可能形成依赖中央化解的惯性,进一步刺激地方债务增长。
此次10万亿化解地方债务增量的政策,是为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地方财政和经济的重要举措。通过降低利息负担、债务置换和转移支付,政策将短期内有效缓解地方债务压力。然而,长效来看,这一政策的成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自律与结构优化能力,以及中央在政策监管上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