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3 作者: 蔡彤娟
“央行宣布下调LPR10个基点,六大国有银行同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将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及居民财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蔡彤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访者蔡彤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本文转自5月22日中国财经报。
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品种报3%,上月为3.1%;5年期以上品种报3.5%,上月为3.6%。这是今年以来LPR首次调降,传递出稳市场、稳预期的明确信号。
同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6家国有大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六大行对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保持一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活期存款年利率从0.1%下调5个基点至0.05%;定期存款整存整取3个月、半年期、1年期、2年期利率均下调15个基点至0.65%、0.85%、0.95%、1.05%。邮储银行半年期和1年期利率分别较五大行高0.01和0.03个百分点,为0.86%和0.98%;定期存款整存整取3年期和5年期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和1.3%。
5月份LPR与存款利率双降,原因几何?将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哪些影响?你我的“钱袋子”又将发生哪些变化?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
LPR迎来年内首次调整
“央行宣布下调LPR10个基点,六大国有银行同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将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及居民财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蔡彤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5月份两个期限品种的LPR同步下调10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在连续6个月保持不动后,5月份LPR下调,直接原因是5月7日央行宣布将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政策利率调整向贷款市场利率传导;根本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定经济运行。
“国际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国内降息创造了条件。自去年9月份美联储开启美元降息通道以来,累计降幅已达100个基点,显著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压力。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进入降息周期,为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蔡彤娟说。
王青表示,下调政策利率并引导LPR下行,是现阶段扩投资、促消费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将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企业和居民内生融资需求。
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0万元30年期居民住房贷款为例,此次LPR调降可使居民月供减少约56元,总利息节省约2万元。
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稳息差
本次LPR下调带动银行存款利率同步下调。5月20日,6家国有大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1年期定存利率调整至1%以下,活期存款利率调至0.05%。
“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是推动存款利率下调的核心因素。此次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有利于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稳定。同时,通过利率传导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这一系列调整体现了货币政策‘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多重目标平衡。”蔡彤娟说。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较上季度下行0.09个百分点。王青判断,此次六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并带动其他商业银行跟进调整后,将带动整体存款利率下调0.11—0.13个百分点左右,基本能够覆盖LPR下调导致各类贷款利率下行对银行资产端收益的影响,稳定银行净息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六大国有银行存款利率调整呈现明显的期限差异化特征:3年和5年期存款利率最大降幅达25个基点,3个月至2年期降幅为15个基点,活期存款仅下调5个基点。
对此,蔡彤娟表示,这种非对称调整背后蕴含着银行业经营逻辑和市场调控意图。一方面,负债成本优化是差异化调整的首要考量。长期存款利率较高,是银行主要负债成本,通过更大幅度下调长期存款利率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格局也影响了不同期限的调整幅度。短期存款利率已处于极低水平,进一步大幅下调空间有限;相比之下,长期存款产品仍有下调空间。4月以来,包括浦发银行、众邦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下调3年期以上大额存单利率,国有大行此次调整与市场趋势保持一致。此外,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着力遏制银行存款“过度竞争”和“高息揽储”行为,要求银行参考国债收益率和LPR合理定价存款产品,在LPR下调预期下,存款利率相应调整成为必然。
“从宏观经济效应看,差异化利率调整还承载着政策调控功能。较大幅度下调长期存款利率可以促使部分沉淀在银行体系中的长期资金重新流动,或转向消费,或进入投资领域,从而提振内需。同时,适度保持短期存款利率吸引力,有利于满足企业和居民流动性管理需求。这种精细化的利率调整策略,表明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转型为‘结构优化’。”蔡彤娟强调。
居民资产配置需向多元化转型
国有大行存款利率下调的“第一枪”打响后,市场普遍关注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是否会迅速跟进,形成新一轮全行业“降息潮”。
蔡彤娟认为,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市场环境判断,这一扩散效应几乎不可避免,但不同类别银行的跟进节奏和调整幅度将呈现显著差异:股份制银行或在短期内跟进调整,因其通常比国有大行更依赖市场化融资,负债成本压力更大。包括农商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处境更为复杂,其净息差压力更大,且普遍缺乏网点优势和品牌影响力。4月以来,全国多地农商行、村镇银行已经提前掀起一轮“降息潮”。
记者注意到,5月20日,招商银行已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05%;定期整存整取3个月期、半年期、1年期、2年期均下调15个基点至0.65%、0.85%、0.95%、1.05%。
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如何管好“钱袋子”,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蔡彤娟认为,随着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普通居民亟须调整资产配置思路,向多元化转型,构建与低利率环境相适应的财富管理体系。她建议,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国债逆回购、货币基金可作为低风险替代选择;权益类资产中,A股高股息蓝筹股(股息率超5%)和指数基金定投值得关注,但需匹配风险承受能力;保险产品如年金险、分红险对中长期财务规划具有利率锁定优势;黄金作为抗通胀工具可适度配置,但波动性高宜作组合补充;房地产需重新评估,“房住不炒”政策下其投资属性弱化,除自住外需谨慎配置。
蔡彤娟进一步指出,从更宏观视角看,居民资产配置转型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将逐步向发达经济体靠拢,这一过程虽然可能伴随短期阵痛,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要平衡好推进利率市场化、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关系,为居民资产配置转型创造良好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