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2024全年经济揭密:见底回升,2025将更快回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蔡彤娟  /  

2024全年经济揭密:见底回升,2025将更快回暖

发布时间:2025-01-17 作者: 蔡彤娟 刘英 徐天启 申宇婧 刘锦涛 鲁东红 龙臣 吴奇聪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8位智库学者,分别从经济体制改革、制造业转型、绿色新兴科技产业、贸易结构、货币政策等多个角度予以解读,供读者参考。

编者按: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国内需求不足的双重挑战下,2024年中国经济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与转型潜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8位智库学者,分别从经济体制改革、制造业转型、绿色新兴科技产业、贸易结构、货币政策等多个角度予以解读,供读者参考。

image.png

5%增速背后的韧性与转型——2024年中国经济解读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2024年,中国经济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国内需求不足的双重挑战下,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与转型潜力。尽管外部压力持续,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仍然以5.0%的GDP增速稳住了经济大盘,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与此同时,这一增速不仅仅是稳中有进的体现,更是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的坚实步伐,尤其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消费模式等领域的积极进展,表明中国经济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达到8.9%,远超传统行业。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在推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增长,都显示出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投入与进步。这不仅是经济转型的缩影,更为未来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服务业在2024年稳定增长,尤其是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长率高达10.9%。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消费的升级,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更多内生动力。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尽管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至3.5%,但电商和线上消费的强劲增长尤为突出。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7.2%,而其中实物商品的增长率为6.5%。在消费增长趋缓的环境中,消费模式的转型尤为明显,数字经济与线上消费的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5.0%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全球复杂环境下的经济韧性,更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深远变化。从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到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再到数字化消费模式的广泛普及,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更加创新、更加高效、更具韧性的方向前进。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已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正稳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5.0%的增速无疑是一次坚强的回应。

image.png

要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经济总量有了新突破。今年5.0%的经济增速来之非常不易,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内部需求不足及结构调整背景下。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了130万亿规模,站上了134.9万亿元的台阶,这给我国经济增长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底盘更大了,经济增长更加稳健了,更加有底气更加有韧性了。

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动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第一条工作重点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经济工作成就体现在几个数据,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增长,其中电车、半导体、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其次,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家电以旧换新还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都取得了新成绩,家电等零售额增长在12.3%。最后,新质生产力还突出体现在高新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上,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9.5%,此外,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0.3%。

经济增长有了新潜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全国各种生产要素的门槛正在拉平,特别是在当下总供给充足的背景下,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必须,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看,今年系列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消费增长,投资方面,无论是新老基建还是智能制造都有投资需求,房地产投资在五力模型的政策全力推动下在四季度也呈现出了边际回暖,实际上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在市长和市场两手抓的房地产新模式下还有不少的投资增长需求待挖掘。

深化改革有了新路径。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预期不强的情况,四季度推出了大量的增量政策,宏观调控上采取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物价低位运行也给货币政策立场15年来首次转向适度宽松提供了支撑,财政政策上推出了10万亿化债、促增长等方案。宏观调控注重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2025年促进经济增长达到5%左右的目标势在必行。政策支持经济增长,长期改革有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科技体制、财税体制、教育体制等300多项改革举措,现在已经分解到各部门,而且倒计时为2029年,剩下不到五年时间,紧迫性、落地性、目标性都有明确的要求,未来中国经济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期。

image.png

四季度中国经济改善明显,期待2025政策持续加力提质

徐天启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年关将至,我国交出2024年经济成绩单,特别关注全年4个季度经济增速依次为5.3%、4.7%、4.6%、5.4%,第四季度出现明显反弹尤其难能可贵。对此笔者有以下观点。

一是2024年中经济长尾风险引起党中央重视。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到三季度一度降至4.6%,加之中微观领域出现中青年群体失业率较高、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热门职位如公务员与金融从业人员限薪降薪等现象,海内外出现越来越多对中国发展“螺旋看弱”声音。与之对应,A股市场在2024年年中持续下挫,逐渐滑向对发生尾部风险事件定价。

二是政策有效防范尾部风险事件且提振效果显著。幸运的是,中国各界及时预警了尾部风险,党中央果断采取决策部署予以应对。从2024年9·24打出金融组合拳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锤定音,要求“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宏观数据上,2024年四季度GDP在2023年较高基数基础上回升至5.4%且显著高于三季度,国内外主要经济研究机构不断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A股价格明显回升,多方信心明显改善,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

三是2025年政策仍需进一步较大幅度加力提质。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已经重回较健康区间,但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内生调节能力仍较脆弱,表现为一些重要制造业如汽车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内卷式竞争仍较明显、企业负债率偏高且未有改善、居民特别是富裕居民消费欲望尚未提升等。因此应实施更大力度政策提前预防既有政策边际效果递减。除总量政策外,把政策资金用向何处仍需不断考察优化,如长债利率反复下降提示或有部分金融机构资金空转,警惕出现“流动性陷阱”。

image.png

绿色新兴科技产业正在崛起

刘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亮点颇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国民经济寻求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在多个领域的绿色新兴科技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渐成长为全球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的高地。

一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稳固优势地位。2024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8.7%,比去年进一步提高8.4个百分点,在环保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实现技术突破,尤其在电池技术和续航里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年内,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成为出行标配,并构建大规模绿色出行互联网络。

二是低空经济产业投资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9.5%,远高于去年18.4%的增速,无人机技术的进步,使得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应急救援、环境监测、低空旅游等领域,低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低空经济具备显著的绿色低碳特征,且将成为绿色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绿色制造开启全面布局,逐步覆盖全行业“智能+低碳”转型。2024年2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产业竞争优势作出了详细部署。许多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运用智能化技术,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以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高污染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绿色转型”,采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工艺、循环经济等方法降低碳排放,并逐步实现产业链绿色化。

image.png

国民经济向“新”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蝶变升级

申宇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项目主管

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高技术产业均保持高于一般增速的增长态势。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均展现出了较强的增长动力,国民经济的技术含量稳步提升。

从高技术制造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可见,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除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组以外,出现了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增长势头较快的新产品、新服务,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此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0%,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9.5%、7.1%。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投资循环处于畅通良好态势,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2025年对于中国制造发展和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提到的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三步走”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于2025年完成。今年,中国将迎来制造强国建设的新阶段,更加应该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审视中国制造发展的成就、挑战以及外部环境,进一步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一方面,推动传统制造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20%,逐步达到30%的国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引领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智能制造在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场景拓展应用,尤其要提高高端智能制造在数字经济中的份额。

image.png

制造业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与集成电路引领新动能增长

鲁东红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4年,我国工业生产在持续的转型升级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增长势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更是分别以 7.7% 和 8.9% 的增速跑赢各行业平均水平。这一趋势不仅凸显了中国制造业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也表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然而,尽管整体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整体工业依然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现象。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为66675亿元,同比下降4.7%,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8524.9亿元,下降4.6%,部分原因是9月一揽子政策出台后,企业加大原材料备货应对突然增加的“两新”需求,成本增长幅度大于营收增长,同时企业以价换量以及“内卷”的情况还很明显,抑制了利润的回升。

不过,工业当中的新动能增长态势良好。2024年,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38.7%、22.2%、14.2%。其中,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此外,集成电路作为现代工业的 “心脏”,面对美国的封锁和打压,我国在低端和中端芯片领域另辟蹊径,取得了一些突破,尤其是在消费电子、车载芯片和物联网设备方面,找到了自己的增长点。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保持连续14个月同比增长,成为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

image.png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化解外贸新风险成效初显

龙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面对内外部形势尤为复杂的2024年,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出口254545亿元,增长7.1%;进口183923亿元,增长2.3%,我国进出口贸易取得的总体成就值得肯定。

然而,更为值得深究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逐步优化。

第一,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近年来,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汽车和家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显著提升,中国在高技术含量产品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强化。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0.9个百分点,达到59.4%,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过4成。

第二,贸易伙伴多元化,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增强。总体来看,我国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其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的贸易增长显著,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3%。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稳定性得到增强。

第三,民企“走出去”步伐继续提速,实现“三个首次”。在43.85万亿元人民的进出口总值中,民营企业进出口24.33万亿元,增长8.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5.5%,继续保持我国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今年外贸企业还首次实现三个首次:“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达到60.9万家”“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民营企业占我国消费品进口比重首次超过50%”。

image.png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引航2025中国经济新时代

吴奇聪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自2025年起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是自2010年来,中央首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早在去年9月以来,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的及时部署和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首次创设,显著刺激了居民贷款需求、润滑了企业流动性,市场预期大幅改善,助力实现四季度经济回暖和全年GDP增速5%的主要发展目标——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0%,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6%,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贷款利率稳步下行,12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4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11%,同比下降0.88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1.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0%,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4.6%,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与上一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08-2010)相比,当下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分化,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供应链重塑,国内市场潜力与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2025年货币政策应当更加注重跨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既要抑制短期波动,又要为中长期结构优化腾挪空间。其次,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做法虽能短期托底,却易滋生中长期不平衡与扭曲。2025年货币政策的重要使命,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与成本适度下降的同时,更精准地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关键环节,如需求疲软且难以依靠短期政策刺激的房地产市场,避免重蹈“大水漫灌”式刺激的覆辙,防止为后期结构失衡和杠杆攀升埋下隐患。最后,单纯的货币扩张无法替代产业政策引导、结构性改革和制度完善的努力。宏观政策需协同配合,财政政策应精准投入,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升级,改革措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只有多方政策形成合力,货币政策才能真正发挥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布局的功效。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