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安国俊等: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路径及展望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安国俊  /  

安国俊等: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路径及展望

发布时间:2025-01-09 作者: 安国俊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不仅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也在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作者安国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副理事长、宇泽慈心公益项目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郭沛源系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本文转自2025年1月8日当今公众号

3f695c59806a2db892bd198187142445.png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不仅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也在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助力落实“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应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牵引作用。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从宏观面、政策、产业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消费体系、基础设施、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金融创新、法律法规等不同层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强调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工具、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值得深入探讨。

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资金需求及投融资路径

目前突出的问题包括:一是美丽中国有哪些资金需求?二是如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满足这些资金需求?

根据文件内容,美丽中国建设的投资重点包括4个重点领域、6项重点产品和服务。4个重点领域包括: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6项重点产品和服务包括: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融资产品和服务、EOD项目、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金融业务。

这些内容,多数在以往文件中有所提及,譬如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对减污降碳改造等项目的支持,拓展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服务等,但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包括:支持新兴固体废物(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及报废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综合利用,拓展二次利用市场化场景,支持区域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业务模式,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重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拓展绿色消费贷款应用场景,开发个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纳入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信息,形成可兑换的碳积分,在授信额度、利率及增值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文件内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定位区分,这既是经验总结,也是对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给出方向性指导,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要突出功能属性,结合主责主业靠前发力,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对美丽中国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作用;国有大型银行要发挥领头雁和主力军作用,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融资对接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禀赋培养优势和强项,做优做强绿色金融服务品牌;中小银行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聚焦特定领域、重点行业,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质量;保险机构要健全绿色保险服务体系,建立绿色保险服务网络,推进产品创新,增加服务供给,提供一揽子风险减量与损失保障保险方案;证券基金类机构要遵循绿色投资理念,培养长期价值投资取向,树立绿色投资行为规范。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金融工具创新及配套机制建议

第一,建立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化政策体系和工具箱,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市场主体的协同合作。

地方层面应结合各自区域发展特点、产业情况、绿色低碳发展、区位和技术等角度对实施方案和路线图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相应区域发展特点实际和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引入多元化的绿色投资主体,加强政银企对接,拓展融资渠道,搭建重点项目库,设计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融资路径,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解决融资难问题,构建制定绿色金融支持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持续优化经济政策组合工具箱,包括绿色金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支持等“1+N”政策体系的协调机制,加强投资、金融财税、工具创新,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引导调节,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有效发挥绿色金融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牵引作用。

第二,推动地方绿色金融试点及试验区建设,加强区域绿色金融合作,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发展积累经验。

地方绿色金融创新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特色之一。自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启动以来,试验区数量已经从五省八地扩大到七省十地。浙江湖州等试验区锐意创新,积累了一批成果。下一步,这些成果如何推广、试验区是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或是升级现有试点都很值得关注。

地方绿色金融也越来越多与“双碳”目标协同。很多地方将绿色金融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北京银保监局、天津银保监局、河北银保监局关于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2025年,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此外,气候投融资试点2022年正式启动,目前已呈现一批创新成果,建议进一步推动创新工具的落地与实践。

结合绿色金融试点有效实施推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方案。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试点中,应鼓励地方政府实施适合地方农村发展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建立地方乡村和农业绿色项目库,利用地方特色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强调建设绿色农业实验区域,支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低碳排放、农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

推进开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的试点。目前浙江、新疆、广东、贵州、江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北京、上海、陕西、山东、海南、河北、江苏等地区也都在自主探索了绿色金融的创新。在今后开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的试点过程中,加强政策协调机制,例如应考虑与自贸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之间的联动与协同发,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第三,气候投融资试点应注重通过多种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以投资政策引导、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明确目标、路径、绿色低碳投融资数量,激励机制和地方的配套政策。对于投资项目要切实测算带来的碳排放量及跟踪其碳足迹。推进气候投融资国际平台的建设,吸引海外投资者。支持符合条件的气候友好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小微企业与社会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和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模式和机制,建立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构建气候投融资特色的绿色支行(部门)等手段吸引金融机构,同时通过市场化方式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参与。包括“政银担”“政银保”“税融通”“银行贷款+风险保障补偿金”等合作模式,通过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工具的创新更好服务“双碳”目标。

关注包括碳基金在内的碳金融工具创新。建议鼓励开发碳期货、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保险等交易工具,碳债券、碳基金、碳质押、碳抵押、碳回购、碳租赁、碳托管等融资工具,提升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提高碳交易市场的定价能力,推动碳金融创新。

加强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基础设施和创新机制。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国家战略,加强应对环境与气候风险的能力,提前做好资产配置与布局。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投资有效结合,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和碳金融方面的专业投资者群体和能力建设。

第四,完善地方政府绿色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绿色金融政策扶持机制。完善地方政府ESG评级指标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绿色投融资体系,通过推动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和地方绿色发展基金等方式,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是引导地区商业银行、农信社向绿色银行转型,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金融手段引导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全面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

三是引导绿色信贷,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和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积极为绿色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污染防治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四是适时推进绿色债券等证券市场绿色产品创新和市场主体支持乡村振兴。应发挥绿色债券工具的特点,政策性引导绿色债券为中长期乡村振兴、绿色农林业项目提供融资便利,提升投资者对中长期绿色项目的信心。鼓励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并更多关注乡村振兴领域。

第五,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与落地,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动力。

一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相关标准,制定绿色低碳技术支持目录,减少金融机构识别绿色低碳技术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其识别成本,为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服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二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等结合自身优势探索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有效路径。

三是发挥各类绿色基金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支持作用。

四是深化绿色股权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建立资本市场服务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建立PE/VC的绿色标准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绿色技术界定标准。

六是出台支持绿色科技孵化器、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政策。

第六,发挥各类绿色基金、碳中和基金等对于美丽中国建设、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在浙江、云南、河北、湖北、广东、山东、陕西、重庆、江苏等多地建立了多个由地方政府支持的绿色发展基金,而2020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对于积极推进绿色技术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作为绿色基金的重要支持领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利用。充分发挥绿色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知识产权基金、碳基金、气候基金、碳中和基金的作用等,支持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进绿色技术成果落地应用 。建议建立绿色基金ESG投资评价体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地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经开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激励机制和合作。

绿色基金应该采用“绿色正面清单”模式选择ESG投资标的,在“负面剔除”型ESG投资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设置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交通、绿色农业、绿色能源、污染防治等重点投向,对细分赛道分别设计详细的ESG投资筛选标准。此外,在对投资组合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定期跟踪投资标的的环境绩效和环境信息披露结果,未来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和社会资本成本效益的分担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第七,推动转型金融成为新增长点。

转型金融能够帮助传统高碳行业获得融资支持从而实现低碳转型,是对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近两年,央行将转型金融作为重点工作,已组织编制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预计目录的发布将极大推动转型金融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如上海、湖州、重庆推出转型金融目录,河北出台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这些地方先行先试的创新成果值得推广。

第八,搭建绿色影响力投资生态圈,培育多层次的绿色投资者,引领资产管理者推进ESG绿色投资。

实践表明,机构投资者是ESG投资的主要力量。未来,要扩大绿色基金的投资者范围,引入民间资本、养老金、社保基金、金融机构、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社会公益基金、各类气候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其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有效管理投资组合风险,对被投企业的绿色影响力进行跟踪量化,加强能力建设,从而有效搭建绿色影响力投资生态圈。

具有长期属性的资产管理者是ESG市场驱动力的重要源泉。近两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也通过委托境内外基金管理人开展ESG投资等方式加速推进ESG。而保险业在推进ESG的资产管理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譬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出台《尽责管理准则(草案)》;国寿资产、太保资产、泰康资产等机构积极参与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监管推动是重要因素:2022年保险业监管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绿色保险统计制度》;2023年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保险机构ESG信息披露指南》。《资产所有者责任投资调查报告(2023)》显示,境内市场资产所有者的ESG意识逐步提升,过半受访机构总是会考虑基金管理人实施尽责管理的能力。这些都释放出清晰的信号。预计2025年,资管机构会更多参与ESG绿色投资和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进程。

第九,加强资产管理者的ESG责任投资能力评价体系,提升各类机构参与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动性。

构建资管机构责任投资能力评级,责任投资能力评估围绕战略、管理、产品、气候、披露、倡导六个维度展开,截止到2023年10月31日,中国责任投资论坛RICE评估的金融机构共计221家,包括157家公募。通过评级结果反映出的中国资管机构责任投资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国内ESG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同时,尽快出台、完善保险资金、基金等资管产品ESG投资指引,规范有效引导各类资金参与绿色产业发展,为普惠民生和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

第十,鼓励发展影响力投资,以及慈善金融、混合融资与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拓宽美丽中国建设融资路径。

推动混合融资、影响力投资与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慈善金融、责任投资等概念做适度的链接,将“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标的都纳入广义的投资标的范畴。影响力投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既是沟通慈善公益和投资的桥梁,又是混合融资重要的机构资金来源。应完善相关的投资激励机,提高投资评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积极推进影响力投资基金的发展,特别是通过种子基金的形式大范围投资初创企业,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引领资本向善,推进ESG责任投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力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在儿童保护、养老、绿色农业等行业建立影响力投资项目库,培育多层次投资者群体。加强企业家教育、推进ESG责任投资能力建设,也是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关键一环。

通过影响力投资开辟公益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项目的新路径。通过公益资本、耐心资本、风险资本、股权资本的组合搭配,改善项目风险收益特性。影响力投资基金通过支持相关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也为气候相关领域的混合融资项目拓宽渠道。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慈善资本参与混合融资的激励机制,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相关慈善组织、金融机构参与混合融资项。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在推动慈善金融发展方面已不断修改完善,银行理财、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信托等金融产品也纷纷助力慈善资管,社会责任投资、ESG投资等慈善金融工具也迅速发展,有效发挥混合融资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