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7 作者: 安国俊
近年来,中国慈善金融快速发展,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在有效服务慈善公益事业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转自2023年2月15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近年来,中国慈善金融快速发展,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在有效服务慈善公益事业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金融与慈善深度融合、践行金融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慈善金融是同时追求财务回报和社会价值的资本配置活动,强调在主动创造可衡量的社会或环境效应的同时,争取实现正向的财务回报,注重产生社会影响力。慈善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普惠金融、混合金融等概念存在一定交集。慈善金融的核心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即创造或扩大慈善公益效果,强调金融服务的深度。常见的慈善金融形式包括慈善基金、公益创投、公益理财、慈善信托等。
资产管理机构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201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提出慈善信托的概念,使得慈善信托的机制更加灵活、运营监管更加规范,也为金融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开辟了一条渠道。在实践中,资产管理机构除了能够通过直接捐赠等方式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计慈善金融产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帮助慈善组织进行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特别的设计,尤其是融入ESG等投资理念,为广大慈善组织提供负责任、低风险的资产管理产品,帮助其有效管理资产,实现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捐赠资产管理产品收益,即从资产管理的收益中捐出一定比例,支持慈善公益项目。具体而言,收益捐赠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比例法,即按照收益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捐赠;另一种是基准法,即资产管理机构与慈善组织共同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化收益率,并以此作为基准,如果当期收益高于基准值,则将超出部分进行捐赠。
第三,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产品助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慈善组织的投资活动,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和银行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创新,范围拓展到了慈善公益领域。公益理财等产品日益成为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工具。
第四,开展影响力投资,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影响力投资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投资方式,能够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连接慈善公益与投资的桥梁,有助于利用社会资本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五,设立面向高净值人群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onor-Advised Fund,DAF)。DAF是一种新兴的将投资与慈善相结合的基金形式。捐赠人捐款至特定账户,资产管理机构对捐赠资金进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之后将账户的部分或全部资金捐赠至合格的慈善组织。
第六,依托服务网点开展公益行动。资产管理机构拥有较多的客户服务网点,这些网点大多分布在人流密集的商圈或社区。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网点资源优势,提供公益服务。
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慈善金融的外部环境与相关机制有待完善,慈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加且不断多样化的慈善捐赠需求等。具体而言,实践中存在着相关评价与监督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披露有限、慈善资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相关激励机制有待丰富、社会影响力仍需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慈善组织及其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和能力建设,提升金融素养,深刻认识慈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升慈善资产管理水平;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快社会责任投资和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加强投研体系建设,针对慈善资产在投资收益、风险、期限和流动性等方面的需求,开发相应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二,建立完善慈善金融相关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配套基础设施,规范鼓励慈善金融发展,加强资产管理机构开展慈善资产管理及社会责任投资的能力建设。除了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还需在慈善规划设计、统一的慈善项目库建设、慈善金融人才培养、DAF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科技赋能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
第三,结合责任投资和慈善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议有条件的头部资产管理机构(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针对慈善组织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开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信息披露完备、可信度高的投资管理服务;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加强风控管理,切实落实慈善资产投资的安全稳健原则。
第四,建议相关部门借鉴我国在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社保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大学教育基金会、公益基金会等领域的成功实践,设立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的全国性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如创设中国慈善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各类慈善组织委托进行慈善资产的投资管理,推进慈善金融和相关项目的创新,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第五,推动银行理财、慈善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基金等结合慈善资金特点创新产品设计,提高资产配置的专业性、灵活性和效率,重视加强社会责任投资,引导资金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领域,为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富裕等提供有力支撑。
第六,引导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践行ESG理念,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保险业日益增长的资金规模为其资产端的投资运用提供了强大支持。近年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开展ESG投资,设立ESG委员会,在投资原则、战略规划、投资决策、产品设计、风险识别、尽责管理、信息披露、自律管理、风险管理及监督执行等层面推动ESG管理框架建设。多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进将ESG评估纳入投资决策流程,遵循负责任投资原则,筛选兼具生态效益与投资回报、具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优质项目,积极参与绿色和公益项目投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金融机构在ESG战略与体系、关爱儿童、医疗康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深入开展相关慈善公益活动。应鼓励引导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研发践行ESG理念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从保险资产管理的产品设计、ESG与慈善金融的衔接、项目运作的法律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七,推进影响力投资。当前,影响力投资已经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一投资市场在规模、成熟度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建议为推进影响力投资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设立影响力投资基金、搭建影响力投资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慈善与金融深入融合、公益与商业紧密结合,以金融创新、投资扶持的方式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支持教育、养老、民生保障等领域,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慈善金融可持续发展、深化负责任投资。推动慈善金融发展不仅需要发挥我国政府、慈善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作用,还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公益基金会、国际组织等的交流合作,通过及时学习了解国际慈善金融的良好做法、经验以及最新进展,创新慈善金融服务模式,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推动我国慈善金融相关能力建设。
总结与展望
我国应不断推动慈善金融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丰富慈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完善产品创新设计和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影响力投资与ESG投资,建立统一的社会影响力评估标准,重视项目的社会(环境)效应,积极开展地方慈善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探索实践,发挥先行地区或机构的示范带动效应,为推进慈善金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展望未来,影响力投资有望成为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公平、服务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资产管理机构在服务慈善组织、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社会影响力纳入投资决策考量因素,重视影响力投资,在实现慈善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引导资本向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要注重慈善金融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具备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力投资,实现投资回报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