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陈甬军:“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大建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陈甬军:“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大建言

发布时间:2020-12-30 作者: 陈甬军 

12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陈甬军教授应邀为海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建言的专题讲座。陈甬军教授现任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员,近年专攻“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四年来已在国内外演讲250多场,其重要创新观点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和社会各界欢迎。

陈甬军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发布于12月29日“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12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陈甬军教授应邀为海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建言的专题讲座。陈甬军教授现任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员,近年专攻“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四年来已在国内外演讲250多场,其重要创新观点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和社会各界欢迎。


在本次讲座中,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领衔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在介绍七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成绩,解析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理论模型以后,陈甬军在讲座的最后部分认为,现在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精神,重点对如何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路径做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和布置。


《建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陈甬军教授指出,这个42条有四层内容。一是提出总体要求。在坚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七年来一以贯之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重申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强调的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的基础上,新提出了安全保障的要求。二是概括建设内容。在保留原来建设内容,如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的同时,特别增加了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的新内容。三是明确工作方针。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都是在前七年建设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要在新时期重点贯彻执行。四是明确工作机制。在原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特别强调了要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点明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人文交流是重要的交流合作领域。这个布置,既坚持了过去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经验,又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内容,是打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场”的战略性方针。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建议》的这个精神,陈甬军教授对“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十条具体建言。


建言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七年来开局良好,成果丰硕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要做成历史性的国际合作的创新工程需有必要和充分条件。它不仅需要实现合作共赢的内部必要条件,而且更加需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性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这个外部充分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的转变。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搭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舞台。目前国家推进包括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入RCEP,争取加入CPTPP,开办上海进口博览会,还有自贸区扩大到21个省份等工作,都是一个对外开放系统工程的内容,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具体行动。在这个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才能更好地展开,做深做实才有可能。当然,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


建言二:制定“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项规划。


中国的国家的五年规划,过去下面一般还有五、六个专项规划,比方国土规划、区域开发规划等,过去“一带一路”刚开始没有做,现在有这么大的规模了,应该考虑总结七年来的发展情况,制定一个“十四五”时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门规划。根据研究,我们课题组提出来,今后五年共建“一带一路”中方总的非金融投资规模应控制在1000亿美元左右,理由就是前面七年在1300亿左右,今后要做深做实,不是把规模扩大,关键是把每个项目做好做精。所以要在规模总量上面进行适当控制。当然这是一个大体指导性的规模,没有包括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建设国家的投融资规模。这样,在五年里每年控制在200亿美元左右。这是大体的数字。有了这一个大盘子,在国民经济投资总规模当中就可以安排好这一块的投资建设规模。


另外,这里面的结构要调整。在一千亿美元投资当中,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项目的投资比重要占40%左右。把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这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用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去。比如,我们燃煤电厂出去并不是复制落后产能,是一个有很多防治污染、节煤的数字化措施装上去逐步提高的过程。今后可以重点在这些项目建设上进行数字化的转型改造,努力把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提高到40%左右。当然这个是大体的预测。


建言三:构建国际产业链,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这是一个新的命题,跟“一带一路”互为因果。构建国际产业链,首先要建设国内国际循环新格局。今年夏天我把8字倒过来做成一个理论模型来说明双循环新格局。过去“8“字大头在国外,现在放在国内。过去对外开放我们主要的优势就是物美价廉的劳动力。三十多年做这个事情,中国就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当中。现在要把这个八字倒过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样就要做好很多工作,比方说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科技创新、实施扩大消费的战略,其中在海外这一块,就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双循环开路。


因为双循环是互相交融的。它不是单一的循环,而是双循环。双循环里面主要的基础环节就是供应链和产业链,它的国际部分就是国际产业链。这个新发展格局估计也要五年左右才能完成。这样对共建“一带一路”就可以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中央要求,明年双循环新格局建设要有新气象,共建“一带一路”就为这个进程提供了一个在海外市场开拓的作用。同时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稳定发展的机制。


建言四: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同时设立新疆、福建分论坛。


第三届高峰论坛明年四月份要不要办,我认为可以办。因为两年一次,2017年办了第一届,2019年办了第二届。2021年可在视频上面办,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现在因为视频很方便,不一定人过来。同时建议在论坛期间设立新疆和福建的分论坛。因为“一带”的核心区在新疆,“一路”的核心区在福建。这样可以聚焦具体地方的特点,发挥更大的影响,推动各个地区和部分更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了这一次,以后在第四届就可以考虑在海南等地设立分论坛。


建言五:进一步提高互联互通建设的数字化水平。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不是简单进行复制。现在中国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当中走在前面,特别是在应用场景方面。原始创新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也将进一步加强。这样已经有条件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数字化水平。第一是进行数字化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大量的机房、平台的建设。第二是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改造。这两块的建设比重可以大大地提高。


建言六:建设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投融资平台。


海外有一些建议,一个就是提高透明度。现在为什么叫共建,过去海外有一个说法,这个倡议中国提出来的,资金也由中国来出,大合唱变成了独唱。现在明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来的,但是建设过程要大家一起来做,这样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取得成果一起来分享。是一个大合唱。所以现在要加上共建两个字。因为是共建,就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源。七年来已经有一些经验,如亚投行积极发挥作用,现在已投了一百亿美元左右。巴基斯坦的发电厂建设用了BOT方式,卡特尔参加项目公司运营,等。“十四五”期间,要根据《建议》提出的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建设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投融资平台。


建言七: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建设信息发布机制。


海外的几个研究机构在去年在北京发布了一个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表示, “一带一路”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私有资本的短缺,而是投资者认为在这些市场上面缺乏财务可行、风险可控、交易价格合理可盈利的项目机会,所以不敢投。信息不透明。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有这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中外政府企业国际多边组织和中外专业机构可以通过合作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构建风险管控系统,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建立有效的政企合作平台,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和实施。其中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建设信息发布机制就是一个具体的措施。它可以与建设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投融资平台结合起来推进。我认为,在 “十四五”期间在这两个方面要有明显突破和进展。


建言八:引进第三方组织,参加评估合作建设国家债务可持续性。


前几年西方有些人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在搞债务陷阱。王毅国务委员说,债务陷阱扣不到“一带一路”的头上。所以财政部在去年的第二次高峰论坛上发布了“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报告。它是是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计算公式提出来的一个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对这个评估工作,我建议不但中国和合作建设国家要做,还要邀请第三方组织,如世界银行,还有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来参与,这样比较客观公正,结果可以服人。更加好地回应国际舆论。第三方评估实际上也很简单。国内脱贫攻坚,八百多个贫困县已经宣布脱贫,习主席说明年才正式宣布完成,就是现在还在做很多总结工作,包括第三方评估,如组织社科院专家到县里进行脱贫评估,这样的结果就比较有公信力。“一带一路”建设债务可持续性评估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做可更好地保证建设项目的走深走实。


建言九:建立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机制的协调组织。


现在中央有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韩正常务副总理,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但是现在各个部委都搞人文交流,这方面的协调工作还不够,所以建议可参考抗疫工作的领导机制,在中央的抗疫领导小组下面,有一个国务院抗击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经常开会,协调口罩、呼吸机,通过一些很具体的工作,在中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各个部委的行动协调起来。我觉得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协调机制。现在搞“一带一路”,文化旅游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各有一套,考古、音乐、历史研究等,各个部门各自在做,很热闹但缺乏协调。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工作机制,来主要进行人文交流工作方面的协调。


建言十:切实加强共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


软力量建设就是要把共建“一带一路”这件事情,讲到让大家心坎里面觉得可以实现合作共赢,从而焕发“一带一路”建设工程整个的活力。因此我们就要加强宣传。要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三管齐下。现在我再次提议,要尽快出版面向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普及读本。现在不少基层干部群众还是觉得“一带一路”是在搞无偿援助,中国在撒钱。但是它政治任务又不得不做。如果理解了前面我讲的那个理论模型就可以明白,“一带一路”有红利,但同时“一带一路”也有风险,我们的任务就是怎么样克服这个风险,获得红利。实现共赢。这样企业家就懂了,这个舞台搭好了企业家作为主体有可能盈利。遇到很多问题就要发挥政策、体制和企业家才能来解决。现在就缺少这样的一本通俗读物。所以,当务之急舆论宣传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过去几年我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写了一部“一带一路”经济读本,十万字翻译成了六国语言出版,人家觉得比较能够接受。


同时,把“一带一路”定位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这样就能更加深入人心,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世界银行去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改变该地区经济体制所处的经济环境,在改进交通基础设施政策方面开展区域合作大幅度降低贸易成本,改善连通性从而提高跨境投资,促进该区域的增长,就是刚才的原理带来的好处。当然它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要增加透明性,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等。这一次的中央“十四五”建议的四十条里面就吸收这些建议。我认为今后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方面就是要宣传它内在的合作共赢的机制,然后激发沿线国家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另外树立科学精神,把项目做深做细,来获取在一个历史和时间窗口的中国倡议和国际行动带来的红利。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十四五”实现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创造中国和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