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智力先行——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智力先行——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发布时间:2018-05-28 作者: 王文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五个年头,我们以和平合作双赢的诚意、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接受。过去“一带一路”建设处于政府主导期,资金提供以政府专项建设基金和多边机构为主,比设立如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投资。随着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多样化逐步显现,合作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我们的政府支持力度和协作性在加强,产业合作在深化,资金的撬动能力变强。

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2018年第5期《丝路瞭望》。


《丝路瞭望》: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库作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在“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排名中一直比较靠前,它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王文:的确,智库是思想的宝库,而思想可以像坦克一样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 ,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无疑起到了“智力先行”的支撑引领作用。智库通过开展“二轨外交”,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消除“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和政治壁垒,促进政府间共识的形成。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重要批示,将智库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人大重阳抓住发展机遇、契合国家需要,依托人民大学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逐渐成长。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它是人民大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实验田;是人民大学智库建设的探路者;也是人民大学学术成果转换传播的放大器。自2013年成立至今,我们先后设立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和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并聘请了近百名金融领域的业界精英和知名学者,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未来,人大重阳将从“思想原材料收集”“思想研发”“思想组装”“思想传播”“思想售后服务”五个方面出发,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助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丝路瞭望》:您认为评判智库价值的标准有哪些?


王文:我想可以用“咨政”、“启民”、“伐谋”、“孕才”四个词评判智库价值的标准。


咨政,就是要充分介入到政策制定的前端程序(如调研、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等)、中期建言(通过内参、研究报告等形式设计政策框架)、后期完善(包括评估、完善及应对社会舆论)等所有过程,以专业、客观和独立的方式,帮助决策者对政策进行充分的论证与评估,进而体现政治决策机制的公开化、社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启民,就是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贴近大众的沟通技巧,通过出版论著、发表评论、接受采访等各种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政策的解读、普及,也可以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向决策者反映下一步诉求。将最中肯的见解传递给大众与决策者,为培养社会理性与思想解放做出贡献。


伐谋,就是广泛介入到全球事务中,如价值传播、结交国外精英等公共外交事务,在全球层面研究、设计与推动本国对外战略,将本国利益链条纵深延展至全球各个角落。


孕才,就是担负起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培训各级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鼓励和安排干部到智库工作,或从智库挑选精英借调到政府部门工作,打造中国特色“旋转门”机制。


《丝路瞭望》: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一带一路” 建设有何新动向?


王文:“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五个年头,我们以和平合作双赢的诚意、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接受。过去“一带一路”建设处于政府主导期,资金提供以政府专项建设基金和多边机构为主,比设立如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投资。随着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多样化逐步显现,合作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我们的政府支持力度和协作性在加强,产业合作在深化,资金的撬动能力变强。此外,借助PPP+“一带一路”融合推进的模式,也将有效填补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推动“一带一路”项目落地。



《丝路瞭望》:做“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这些年,您最直观的感受有哪些?国外智库怎么看“一带一路”?


王文:过去五年,我与所在机构同事走访调研了50多个国家,参与宣讲、对话,并且多次亲历与外方谈判共建“一带一路”备忘录,可以说在脚底板下做学问。不仅为“一带一路”得到全球多数国家的支持而喜悦,同时对一些国家过高的期待以及项目合作中的“大包大揽”感到担忧。下一步中国需要防范“贪多嚼不烂”,虽然还要努力做大项目、签大协议、寻求大国支持,但也要从小处着手,完善小细节,严防小纰漏,注重小条款。毕竟,“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接下来要进入“精耕细作”期。


根据我本人调研走访的感受,国外智库普遍支持“一带一路”,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一带一路”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怎样的实质性利益,第二是怎么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但也有一些外方智库仍存在疑虑。比如近期一种冠以“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的论调逐渐在国际场合流传起来。这其实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版本,虽然源于印度学界,却与美国智库界近年来关于中国的美元债权威胁评估形成了全球舆论共振,也与近期西方舆论对中国“锐实力”、“金德尔伯格陷阱”、“放高利贷”、“项目不透明”等国际指摘遥相呼应,很精准地迎合了国际社会一些人对新时期全球崛起大国的时代想像:中国虽没有重复西方列强在早期的军事主义道路,却仍在以新的方式塑造着国际霸权。对于外方提出的中肯批评,我们要虚心接受,而对于误解甚至故意抹黑,我们应据理力争、以正视听。


《丝路瞭望》:“一带一路”是近年来中国发起引领世界学术风尚、设置全球议程的话语概念。中国学术界体系化、理论化、学科化地研究“一带一路”,有了哪些进展?


王文:确实如此。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外学界热烈响应,已成为智库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对话交流的重要选题。一批专门研究平台应运而生,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平台。参与“一带一路”研究的外国知名智库已有50多家,一批研究成果陆续面世。“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吸引了国内外智库广泛参与,架起了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的桥梁。就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方面:一是对“一带一路”进行宏观诠释,进行基础性研究;二是研究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和诉求;三是以地缘政治、全球治理等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四是“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研究,包括机遇与风险研究;五是国内省份、城市和企业对接“一带一路”的研究。


《丝路瞭望》:您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带一路”领域有何热点,或者需要特别关注的?


王文:过去五年,中国成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的普遍认知,接下来要着重让“一带一路”建设真正进入精耕细作的战略发展期,要打持久战、攻坚战、迂回战。


首先,要用“百年工程”的持久耐力推进“一带一路”未来建设。“一带一路”是一项事关中国崛起的成功度、持久性的长期战略,与“中国”这个国家品牌美誉度密切关联。诚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百年工程”,“一带一路”也要着眼于长远。关键在于巩固现有成果,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在具体合作的“互联互通”上,要花大力气推进基建的“硬联通”、政策的“软联通”以及民心的“巧联通”。


其次,要以“经典案例”的攻坚精神推进“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做好“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样板国家,产生国际舆论引导作用。去粗取精,精细化地聚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指向。应该集中力量针对几个对华关系较友好的国家、地缘战略支点性较强的城市、先前基础较稳的项目,如中巴经济走廊、埃及苏伊士产业园等,要结合政产学研团队作战力量建好,形成示范性功能、标杆性效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国际舆论,逐渐形成“一带一路”的强势甲方。


第三,要有“先易后难”的迂回策略塑造“一带一路”的中国甲方角色。推进“一带一路”积极态度代表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取心,但不能形成中国是在上门推销或兜售的国际印象。送上门的东西往往不好,这是人之常情的想法。但近五年的经验已充分证明了“一带一路”是中国人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优质公共产品,中国应有充分自信。若有兴趣与中国合作,中国很乐意;若不愿意或不理解,中国也不强求,未来再想来合作,那可不一定是现在这个“价”了。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