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08 作者: 傅碧涵
在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之际,国外疫情蔓延却呈现上升势头。停工、断航、关闭口岸等为防止疫情蔓延的隔绝措施使很多国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使本就处于下行周期的经济叠加巨大压力,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傅碧涵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信息中心编辑,本文刊于2020年5月刊《一带一路报道杂志》,原标题为《新冠疫情重压下的全球经济》。
摘要:在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之际,国外疫情蔓延却呈现上升势头。停工、断航、关闭口岸等为防止疫情蔓延的隔绝措施使很多国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使本就处于下行周期的经济叠加巨大压力,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
Abstract: The COVID-19 epidemic is being gotten under control at home, but spreading rapidly abroad. To prevent the spread, many countries have ordered to shut down businesses, airports and ports. These restrictive measures have left their economies at a standstill, putting more strain on the world economy that is already under great downward pressure. Therefore,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is a high probability event.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病的特征,随即各国进入紧急状态,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封城措施。迄今为止,疫情已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300万例,死亡病例超21万例。其中,美国成为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已超过100万例。除美国、欧洲疫情严重外,非洲确诊人数也在不断增加,4月27日累计确诊超3.2万例,同日,拉美累计确诊超过16万例。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形势也不容乐观,土耳其超过伊朗成为中东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11万。印度4月初开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迅速增多,20多天就累计确诊达2.9万例。对卫生条件薄弱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疫情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一、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如何演绎
近年来,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涌动,商品、服务、人员、资本国际间流动减少,世界经济“去全球化”色彩加重,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再加上疫情影响,无异于进一步加剧各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疫情对全球经济增长正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已成为经济学家时下普遍的共识。
(一)服务业首当其冲
服务行业是目前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餐饮、旅游和娱乐行业都已跌至冰点。人员无法流动使这个聚集性很强的行业无法形成规模性市场。受疫情冲击,不少世界名牌连锁企业陷入困境。1991年成立的英国连锁餐厅卡卢西奥已宣布破产;美国梅西百货3月30日宣布,一周内强制公司12.5万名中的大多数员工休“无薪假”,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3月31日表示,梅西百货已被移出标普500指数。全球经济中,服务业占比高达68%,而欧美国家服务业的占比更高。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主席格洛丽亚·格瓦拉表示,据初步估计,疫情将令旅游业损失至少220亿美元。即使疫苗问世,跨国旅游活跃度要达到疫情前的规模,至少也要半年左右。旅游行业遇冷,航空等行业也陷入低谷。根据国际航协最新分析报告预测,今年全球航空公司二季度净亏损将达390亿美元。如果目前执行的严格旅行限制措施持续3个月,全球航空运输业在第二季度的需求跌幅将达71%。
(二)全球产业链面临断裂危险
由于贸易渠道仍受到管制,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出现断裂危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各国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供应链无法承受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作为全球化大分工的典型,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最为严峻,组成一辆汽车需要近3万个零部件,断供一件关键零部件就意味着整个生产停滞。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封城隔离和关闭工厂以遏制病毒的传播,世界各地的工厂因缺乏中国供应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而导致无法完成生产。当下海外疫情肆虐,中国除全力生产医疗物资助力全球抗疫外,也会面临不能获取海外原材料而没法开工的困境,全球供应链将因这次疫情发生巨变。
(三)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全球贸易增长曾长期超过全球产出增长,但近年来这一态势已经改变。疫情冲击下的全球贸易大幅缩水,甚至进入“崩溃状态”。购买力减弱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3月份全球出口新订单指数跌至43.3,退回到金融危机时期2009年4月的水平。全球海运价格指数自去年10月以来大幅下降,今年2月有些港口集装箱运营规模更是下降了近四分之一。世贸组织警告,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2020年世界商品贸易将暴跌13%至32%。几乎所有地区的贸易额都将出现两位数的下降,其中北美和亚洲的出口业务受到的打击最大。
(四)疫情引发全球失业潮
根据3月初的预测,全球可能会新增2500万失业人口,这是按照2019年全球1.88亿失业人口基准推算的。4月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周内全美660万人申请了失业救济,达到前一周登记援助记录的两倍。数据表明,大规模的裁员潮正在全美各地以比病毒更加可怕的速度蔓延。近期,美联储经济学家卡斯特罗预测,新冠疫情将导致美国4700万人失业,失业率或将高达32%,将超过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24.9%。
(五)发展中国家更难应对
发展中国家不仅医疗基础差,经济底子薄弱,封城控制疫情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断了生计。印度民众将新冠病毒当作是“富贵病”,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所有家庭必备的防护消毒用品如何负担得起?足不出户要在资本和能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对贫穷国家的底层人民来说就是灾难。目前,作为非洲强国的尼日利亚,其第一大城市拉各斯也已封城,这种行动带来的社会挑战将比中国、美国或欧洲大得多。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3月3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中国家将在未来两年面临2~3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全球需通过一揽子援助计划帮助其应对危机。
总体而言,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4日发布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经济衰退。麦卡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能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恢复。
二、全球各国应对举措
3月2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举行。二十国集团将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以应对疫情给全球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支持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增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峰会公报显示,二十国集团将致力于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一道,为战胜疫情作出一切努力,重点保护民众生命和健康、保障就业与收入、恢复信心、保持金融稳定并促进经济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并向需要援助的国家提供帮助,同时协调公共卫生和财政政策。
美国为了缓解对于流动性稀缺的忧虑,在财政政策方面,3月28日,特朗普正式签署2.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旨在拯救新冠疫情打击下的经济,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不断通过降息、降准向市场释放宽松信号,并通过联邦债务回购、购买州地政府和公司债券为市场注入流动性。3月15日,美联储召开紧急会议将利率下降至接近于零,且将保持低利率至疫情结束,这种政策导向的力度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
欧洲各国一手抓抗疫,一手救经济。为此各国政府签下巨额账单,统筹使用通过降息和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以及购买国债、公司债等非常规货币政策。4月14日欧盟批准了重灾区意大利《支持经济发展国家担保计划》和《支持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国家担保计划》,前者将以国家担保贷款形式提供2000亿欧元的流动性资金。法国政府则计划投入约450亿欧元刺激经济,同时为企业贷款提供3000亿欧元的“国家担保”。意大利智库Prometeia表示,预计到年底,欧元区第三经济体的债务量将增加至GDP的150%。
在其他国家,印尼政府警告,今年印尼的经济增长可能从去年的5.02%放缓至4.7%。日前,印尼已推出81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支持本国经济增长。卡塔尔则宣布一项2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对股市的27.5亿美元支持。
当前,各国应对疫情的思路主要是突破财政赤字的限制,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手段去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但这些经济策划无疑增加了各国的负债规模。评级机构标普预计,到2020年底,全球政府的负债规模将跳增至创纪录的53万亿美元,其中,8.1万亿美元是在2020年一年中借入的。IMF和世界银行近期承诺将进一步减免各成员国债务。而作为超级经济体的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没有为全球疫情援助提出更多帮助,令人担忧。3月份有40家左右的央行降息,但这些举措前期并没有立即稳定住市场,有必要采取更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市场信心。
三、中国复工复产将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本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资源可以优化配置,基于国际分工条件形成十分紧密的供应链、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世界的财富。疫情一来,贸易受阻,供需难以兼顾,相互影响的生产环节断开,并出现了断链的情况。近年来,国际上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音,脱钩论、回归本土主义的经济主权论等话题愈叫愈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也显示了各国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短期内,全球化可能遭遇一些变故或者走样,更多回归区域主义。但从中长期看,疫情之后的世界,资源、人口、商品、技术的跨国界流动,仍是实现资源最有效分配、提高各国经济与社会福利的最佳途径。人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封闭可以隔绝外部病毒,但封闭在遭遇到自然灾害,如粮食短缺等问题时,就可能无从应对,更何况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挑战,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或独善其身。
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与全球化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中国一度停摆的全国经济活动正在逐渐恢复,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截至4月21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99.1%,复岗率达到95.1%,遭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湖北省,其开工率也已高达98.2%,基本制造业领域已达到全面复工状态。
目前,中国各地也正在积极安排以医疗、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项目为重点的“新基建”投资计划,进一步的企业和居民减税财政政策也会加快落实。在这个关键时期更要排解企业复工复产困难和促进居民就业、逐渐恢复信心,多地开始落实发放消费券以促进消费,中国正在逐步恢复生产生活,将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当然,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其影响仍需要观察。中国复工复产还面临内外市场需求的制约。一是外部需求减少,一季度中国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6.4%;二是断开的生产链、物流链需要修补;三是消费不足,需要通过刺激政策扩大内需。中央对恢复经济的复杂形势有清醒认识。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这些都是推动国内经济优先恢复的重要前提。
畅通循环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修链、护链和扩链。刚结束的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合作抗疫建议。其中提出努力恢复经济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为此将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维持必要的人流物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争取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政策利好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复苏。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GDP占全球的4%,如今已跃升到约16%,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意义既今非昔比,也非同凡响。中国有效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新基建”的推进以及内需逐步恢复与扩大有利于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同时,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既为各国抗疫提供了有效的物资保障,国内巨大需求也为遭遇疫情冲击的全球经济提供了稳定之锚。
中国与全球在同一艘大船上,疫情更彰显“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必要性,赋予“一带一路”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应加大“一带一路”相关领域的投入,深化国际合作,一起对抗传染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 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