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用智库外交,做实“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王文:用智库外交,做实“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6-12-09 作者: 王文 

一是“一带一路”的声势已在全球造起来了,但要使“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深入人心的中国软实力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有些关键概念与说法,其实并没统一。比如,至今有的舆论还在讲“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概念,许多外国人会问,到底是哪60多个国家呢?再比如,官方爱用“belt and road initative”的翻译,但民间与学术界却更接受“one belt one road”的说法?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缩略版刊于12月9日环球时报。


  目前“一带一路”进展的三大悖论


  根据笔者所在机构发布《“一带一路”进展三周年评估》报告,“一带一路”的的确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展。另一方面,根据笔者与同事们所调研近50个国家和上百个县市的现实经验看,“一带一路”的进展同时存在着三点悖论:


  一是“一带一路”的声势已在全球造起来了,各国多数政治、经济精英都知道“一带一路”倡议,但要使“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深入人心的中国软实力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有一些关键概念与说法,其实并没有统一。


  比如,至今有的舆论还在讲“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概念,许多外国人会问,到底是哪60多个国家呢?非洲、拉美、日本算不算“一带一路”国家?再比如,官方爱用“belt and road initative”的翻译,但民间与学术界却更接受“one belt one road”的说法?


  今年笔者两次调研美国,一次是在美国国务院给部分中层官员讲解“一带一路”,另一次则是与著名美国智库CSIS合办了在华盛顿首次“中美一带一路智库对话”。当时,美方问的最多、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就在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走出去”战略到底有什么区别?如果相同,那什么用“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否有中共意识形态宣传战?如果不同,不同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智库界更多深入人心的解释与研究。


  二是“一带一路”的确给沿线带来许多实际利益,但国际社会“隐性”的防范之心与“显性”的奢求之心也同样存在。


  “一带一路”有许多能在全球层面上传颂的精彩故事。为此,国外一些人对“一带一路”的想法却很多元。比如,笔者曾在欧洲多国调研,对方最关心的是,“到底能在一带一路上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利益?”此时,调研团就必须要做好对方国家的功课,要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笔者曾参与某“一带一路”沿线大国的双边“共建一带一路备忘录”的最后文本谈判,最大的感受是,对方对中国的期待过高,非常希望把什么项目都往“一带一路”里钻,但在一整天的文本谈判中,谈判组在谈判过程中连续打电话回国与各项目的主管部委确认细节,发现许多项目都是陷阱,是不能签约的。现在各部委与省市出国调研的团组很多,对类似的陷阱要千万小心。


  一位沿线国家前总理私下曾对笔者说,“一带一路是好东西,但千万别给沿线国家造成硬要塞给人家的感觉。其实,润物细无声,放长远眼光,有一些好项目让每个国家发自内心觉得好,人家主动就会找上来了。”


  三是“一带一路”在国内各地已形成共识,已全部写进各省和绝大多数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是各地的项目无序、恶性竞争开始出现苗头,一些重大项目缺乏可持续盈利性,个别地方政府“卯食寅粮”,为政绩拼命财政补贴。


  比如,在目前10多条“中欧”班列,渝新欧、郑新欧、义新欧、连新欧等,各地都在抢货源。如,某市提出,货物只要从该市上货,国内各地方到该市运费由该市来付;某沿海城市则说,每吨货物补贴几千元不等。外国商会看到这个机会,在几个地方城市穿梭,竞相压低条件,使中国吃亏,最后是地方财政埋单。


  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要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就显得非常重要,将起到正本清源,将成为真正的正能量、积极案例传达给国际社会的节点式事件。


  美国仍是“一带一路”下一步进展的关键


  根据笔者的实际感受看,美国仍是“一带一路”的重点攻关对象。尽管“一带一路”的隐性认知中不包含美国,且美国的实力在衰弱,但美国毕竟仍是目前的全球霸主,在有些国家,甩掉美国单干可能是可取的,但很多国家则未必。目前,特朗普政府的高级顾问已就“一带一路”松口,中国需要抓住时机,与特朗普团队进行合作办会,从商业利益上推进政治与战略合作。


  近期,笔者在华盛顿调研,华盛顿方面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主要有几种: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太虚了,更像政治口号;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问题突出,不可能实现商业利润,企业不愿意入驻;三是中方与很多国家签订的合作数额都听起来太巨大,让人觉得虚假,这么多的投资与工程未来十年内哪怕实现一个就已经非常好了。中国为什么要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恐怖主义盛行的中东国家投资?


  然而,目前美国智库已启动了自己的“一带一路”调研项目,一些高官明确告诉笔者,从2016年起美国开始严肃认真地思考“一带一路”。比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兰普顿教授的东南亚“一带一路”铁路调研课题已进展了大半;美国顶级智库CSIS全球治理项目主管、前白宫经济事务副主管马修·古德曼领衔的“重新联结亚洲”(reconnecting Asia)项目已对外公布了美国眼里所有“一带一路”项目的标识;美国进步中心领衔的“一带一路”项目数据库据说已内部结项;高盛集团也在做“一带一路”项目,等等。


  美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这种认识上的微妙变化应该得到重视和回应,并相应地去调整设计我们的工作,达到对症下药。我们完全有实力,借美国之口与他们外宣力量,有的放矢,抓住国外真正对“一带一路”有兴趣的团体,拿事实和数据说话,比政策宣讲更能卸下潜在合作国的不信任,调动起他们参与合作与建设的积极性。


  2017年起,做美国智库、投资集团的智库外交工作具有很好的时机与背景,可以通过数轮、数个不同合作对象的“中美智库一带一路对话”,影响美国的下一届特朗普政府,最终缓解“一带一路”下一步进展来自美国的压力,甚至可以实现与美国合作共赢,共同推进一带一路。


  效仿G20峰会,强化“一带一路”智库联盟


  总结2016年G20峰会的成功经验,一带一路的下一步进展完全可以效仿G20智库峰会(T20)的心得,将“一带一路”国家智库层面的沟通机制化,发挥多种轨道、多层次沟通和公共外交的作用,做实“TOBOR”(一带一路智库会议)等类似的机制性会议组织。


  12月1日,2017年T20会议在柏林召开。笔者所在机构作为2016年T20共同牵头智库,为G20顺利召开保驾护航,也为顺延相关G20成果做了智力辅垫。


  发挥这种多轨道的交流,目标群体上对应的不应仅仅是外国的政府,更要面向商界群体以及社会大众;手段和方法上,不应仅仅依靠西方的主流媒体,更该重视Twitter、Facebook、UTube等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在这方面,笔者曾参与的“中国大V南美行、非洲行”效果很好,可以搞几轮“中美大V一带一路对话”,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可信任度在下降的趋势下,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民意建设,people to people,得民心的工作要更多重视社交媒体的作用。


  另一方面,紧抓几个重大的项目,请一批知名作家、智库学者参与调研,以小说、畅销书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内对外的传播工作,真正提升中国软实力。


  几周前,笔者所在机构曾在义乌主办的“丝路城市论坛”,邀请“童话大王”郑渊洁晚餐主旨演讲。郑渊洁一个故事串一个故事,全场400人聚精会神,演讲稿在国内微信中实现了多个10万+,在海外也流传,许多外宾都希望郑渊洁去到本国讲。可见,“一带一路”太需要有更多好故事了。21世纪需要有更多像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周立波《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经典的“一带一路”名篇名著。


  同时,像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畅销全球那样,中国也可以通过智库立项的方式,让一批中生代的国际畅销作家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超级版图》作者康纳、剑桥大学教授、《丝绸之路》作者弗兰科潘等有独立思考、对中国有客观认识而不只是“献媚中国”、作品有较强国际穿透力的外国学者参与。用国内的话说,他们是“新的统一战线”对象,也是宣传动能的新力量。


  总之,秉持合作开放的理念,实事求是地阐述共同开发,共担风险的市场化行为,强调合作的可能,也提出共担风险的要求,让市场说话,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共同利益会驱动各国越来越重视与中方的配合和合作。这样,在几方共同努力下,相信2017年一定又是“一带一路”进展的丰硕成果之年。(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