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陈晓晨: 中美“一带一路”合作,不妨从地方、企业入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陈晓晨: 中美“一带一路”合作,不妨从地方、企业入手

发布时间:2017-06-21 作者: 陈晓晨 

陈晓晨上周受邀对美国得州智库和各界精英们做了主旨演讲,介绍“一带一路”及最新进展,探讨美国(特别是美国商界)参与“一带一路”并获得利益的机遇与路径。陈晓晨认为美国首都和中心城市以外,有一大片“广阔天地”,有潜力成为中美合作的热土,可大有作为。商界、企业家、从业者是中美合作的“先锋”。地方交流、企业合作是推动美国对接“一带一路”的“打开方式”。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21日观察者网。

  上周,笔者受邀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就“一带一路”发表主旨演讲,与当地智库、商界代表对话,并参观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真正呼吸到了与“美国主流”不同的“新鲜空气”。虽然只有短短三天,然而得州各界对“一带一路”知识的学习热情,合作共赢的追求,接纳倾听的心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克萨斯州议会大厦(图/作者提供)


      笔者到访第二天,在当地办公的美国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就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举办研讨会。在午餐会环节,笔者受邀对在场的得州智库和各界精英们做了主旨演讲,介绍“一带一路”及最新进展,探讨美国(特别是美国商界)参与“一带一路”并获得利益的机遇与路径,并回答提问。听众们听得非常认真,提问踊跃。


  
  作者为得州精英们讲解“一带一路”(图/作者提供)

  此外,笔者还单独与得州当地商界代表就“一带一路”与中美商业合作的机遇做深度交流,参加者包括类似戴尔公司这样的得州“土生”的跨国企业。与政客和主流智库们动辄谈“中国的战略意图”不同,企业代表非常注重实用,看重“一带一路”有可能给他们企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以及如何参与项目的具体途径。

  战略预测公司总部坐落在奥斯汀市南郊的“日落谷”(Sunset Valley),地如其名,景色不错,近年来成为高科技和创业企业集中的总部所在地。在两场活动之间,有大约两个小时时间,主办方为笔者临时安排了一间靠窗的办公室。正准备表示感谢的时候,却被邀请人以得克萨斯式的直率告知:“既然你不远万里来了,我们就得充分利用好你。”转身就招呼手下的研究人员,说中国客人就在XX房间,谁有问题都可以随时去找他。

  于是,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笔者就在“十万个为什么”式的答疑中度过,话题围绕“一带一路”的内涵、外延、重点和未来方向,从东南亚、南亚再到非洲、美洲,领域从基建到贸易再到政治风险,角度从哲学、宏观一直谈到微观项目,问答都不亦乐乎。

  “我们不谈意识形态、政治,我们谈具体问题、商业机会。”这是笔者这两天在得州听到最多的话。一位大型跨国企业高管在对话会上说,当别人还在抽象地谈论中国的战略的时候,他们公司已经寻找到了对华合作的项目。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与美国东部一些人对中国早已抱定成见不同,在得克萨斯,这里的人们心态开放,愿意倾听。笔者每次演讲与问答都不出意外地超时。在拜访一位希望从事中美创业企业孵化器的公司时,创始人兼执行负责人坚持要看完笔者所有关于“一带一路”的讲义,详细地听取讲解,不断提问,不停地说“我还有时间”。原定半小时会面,被生生拖成两个多小时。

  此前因工作关系,赴美大多是在华盛顿、纽约等中心城市,听惯了美国主流智库对中国的既定话语与评判。目前,华盛顿智库公开探讨“一带一路”仍然较少,且偏负面。比如,就在笔者访问得克萨斯、参加“一带一路”研讨会的时候,华盛顿主流智库也召开会议谈“一带一路”,但与会者认为这可能是“拖垮中国的战略负担”。两相对比,更显出得州对“一带一路”的积极心态。

  得州的积极心态是有深刻原因的。历史上,这里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地区,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因此,“一带一路”中蕴含的开拓精神与美国西部、得州自身的历史和集体记忆能够产生共鸣。比如,笔者在讲述“丝路精神”的时候,好几次被提问者联想到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虽然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开拓精神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相通。

  现实中,目前得州正在掀起“南进运动”——得克萨斯在美国版图的西南部,东部和加州的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搬到此地。在小小的奥斯汀,已经有以“硅山”和“日落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而且产业链条在美国来说相对比较完善,奥斯汀产业园区里也聚集了若干第二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在笔者到访产业园区的过程中,不少从业者都表达了与中国加强商业合作的渴望。

  不过,与当地对与中国合作的热情相比,中国的“知识供给”明显不足。当地高校、智库与企业均反映,虽然得州高校有一定的中国留学生,但从国内来的中国学者数量还是很少,能为他们讲“一带一路”的就更少了。他们热切希望能有更多来自中国的“知识供给”。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却有点“看不上”。好几位同行在听到笔者到访得州时,都觉得有些不理解,问为什么到那个地方。

  短短三天的行程,收获很大,至少有三点启示:


  第一,美国首都和中心城市以外,有一大片“广阔天地”,有潜力成为中美合作的热土,可大有作为。现在中美知识界交流越来越多,但中国学者的眼界仍不够开阔。中国学者不应当拘泥于华盛顿等中心城市、主流智库,应当多尝试到美国各州看看。不止是得州,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


  第二,商界、企业家、从业者是中美合作的“先锋”。在这里,笔者坚持一个判断:商人比学者对机遇与风险有更敏锐的嗅觉判断。与“酱缸”里的政客和智库不同,美国企业界有务实、创新的传统,少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禁忌。因此,中国学者应当多与美国企业界加强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也多为他们提供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知识供给”。


  第三,地方交流、企业合作是推动美国对接“一带一路”的“打开方式”。尽管美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然而美国官方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仍然有迟疑。而美国地方州市、企业商界走在了前面。其中,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访华,表示加州要参加共建“一带一路”。这已经让得州一些人士感到不能“甘居人后”了。


  不过,目前中国智库对美国地方州市、企业商界的“研究供给”还严重不足,也缺乏对此的研究。因此,不妨从地方、企业层面入手推动中美“一带一路”合作,研究先行,树立并研究一些成功案例,从中概括出适合中美两国的合作方式,进而再推动更高层面的对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