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16-09-30 作者: 王义桅 

中国网新闻9月29日讯9月26日-27日,“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采取“1+3”创新研讨会模式,300余名中外企业家、学者、媒体人共聚大会发表观点、深入交流。三个分论坛后分别发布了《媒体共识》、《企业合作协议》、《智库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进行了题为《“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的发言。

  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29日中国网。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 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2016年9月27日上午,陕西西安,主题为《对接智慧,激发“一带一路”的时代活力》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智库分论坛第四单元继续举行。讨论的话题是:服务“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撑与加强政策沟通。


  中国网新闻9月29日讯9月26日-27日,“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采取“1+3”创新研讨会模式,300余名中外企业家、学者、媒体人共聚大会发表观点、深入交流。三个分论坛后分别发布了《媒体共识》、《企业合作协议》、《智库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进行了题为《“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的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原来欧洲人开创的全球化,那些观念模式做法可能应该捉襟见肘。现在面临很多问题,靠原来那种方式模式难以解决,所以“一带一路”就是要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难题。它如果不能解决,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能不能解决,看这里面怎么展示中国的智慧,中国智慧背后透露的国际智慧。


  我写了两本书,一本是“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一本是世界是通的。我们说世界是通的,这里面有中国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在分科越来越细,但是面临的问题是综合的、系统的。“一带一路”是文化、经济、宗教、政治各个方面的学科,需要跨学科的思维方式,综合研究“一带一路”及“一带一路”所承载的世界和中国的难题。


  从“一带一路”文字看,有很多中国智慧在里面。很多人问,路可以理解,什么叫带?带是中国模式或者中国经济发展带,这个路在中国跟道联结在一起,叫道路。道是这么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提路?中国人有一个方案,要致富先修路。中国做到这一点,其它发展国家达不到,这是中国发展的经验。今天讲的是21世纪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制,是新的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有很多中国智慧。


  非洲朋友昨天说,为什么他们发展那么多年,基础设施是短板,路没有修,甚至非洲两个国家要到巴黎转机,才能到对面去?因为他们没有互联互通。所以中国在非洲搞了三网一化,让他们之间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关键词就是连接,非洲内部贸易占15%,大部分是跟外面的贸易,连接不起来。今天要让他们之间连接起来,要搞基础设施,把产业链低端解决,中国帮助他们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体现了中国的担当。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中国模式。发达国家反复强调市场化,落后国家按照市场化永远融资不到。中国领导人去了以后,强调我们是合作伙伴,帮你把短版解决,才能融资。按照市场原则,永远解决不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融资问题,中国有国有企业补这个短版,幸亏有“一带一路”。


  中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所谓中国智慧是世界智慧,只是发生在中国,是我的智慧,是你们的智慧,是大家的智慧,“一带一路”是大家的事业。(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