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6 作者: 丁刚
那是199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潜水采集海参时,打捞上来一个陶罐。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船之谜”就这样悄然揭开。沉没在海底的是一艘由中国驶往阿拉伯地区的帆船,从中打捞出唐代珍贵文物近6万件,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称此为1000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环球人物》周刊第349期。
那是199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潜水采集海参时,打捞上来一个陶罐。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船之谜”就这样悄然揭开。沉没在海底的是一艘由中国驶往阿拉伯地区的帆船,从中打捞出唐代珍贵文物近6万件,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称此为1000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在人类文明史上,那是一个令东方骄傲的伟大时代。由“中央王国”伸展而出的海陆两条线路,牵动着全球贸易的物流,直到18世纪中叶……
根据麦肯锡公司2015年发布的报告,世界经济中心从东方转移到西方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在1735年,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二战后,这一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当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10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势头又由中国扭转了过来。1820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量为32.9%,1980年跌到2.3%。最新估计是,2020年它将回升到18.9%。
英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其著作《文明》中慨叹:“21世纪最初10年即告终结之时,我真正理解了这10年所蕴涵的意义:西方主宰世界的500年已接近尾声。”
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的“一带一路”绝不仅仅只意味着全球经济实力的变化和重心的转移,也绝不是当年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
也许,来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130多个国家约1500位各界贵宾的名单更能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所在。西方媒体是敏感的,它们很快就注意到,很多西方国家领导人名字没出现在名单上。但它们又是迟钝的,忽略了多数与会国家是过去500多年西方地理大发现进程中“被发现”的。
500多年前开始的那一进程,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大传播。由西方人主导撰写的世界史,讲述的是西方怎样发现世界的故事。日本人上杉千年写过一本《郑和下西洋》,封面上印着的是“我们发现了世界,还是世界发现了我们”。这句话暗示,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亚非拉国家其实都是“被发现的”,而这个过程残酷而充满血腥。
中国的崛起是这些“被发现者”群体性、历史性崛起中的代表。全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变:从1980年到2007年,发达经济体占总量59%。到2018年,发展中经济体占59%。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提出的,理应成为这一伟大转变中最富有魅力与动力的高潮。未来10年中国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年贸易额预期将超过2.5万亿美元,将为预期出现的亚洲10亿人口的中产阶层提供坚实支撑,这差不多相当于所有西方国家的人口总和。
与500年前由欧洲开始的全球化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提倡的全球化不再是财富单向流动,而是通过激发相关国家和地区内在潜力,构建起活跃的经贸走廊、互联互通的网络和“造血机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聚合效应。“一带一路”使世界各国分享到中国崛起的成果,还通过这样的分享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动力。中国用1万亿左右的资金,撬动全球几十万亿资金,向基础建设、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贫穷国家转移,从而使得全球化更平衡地向前推进,使整个人类更广泛地受益。(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