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8 作者: 王义桅
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均五次提及“一带一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纳入其中,这充分体现了在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新时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一带一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五次提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实现全球治理、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开支持“一带一路”。当然,一些国家由于有国内或者国际原因还没有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比如英国。英国由于国内政局问题以及美国的反对,最终没有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们现在将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国家分为沿线国家、正式参与国家和相关国家。实际上,“一带一路”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倡议了。那么,“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特质日益展现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今后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显然,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带一路”是被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合作的重要抓手来看待的。2017年,“一带一路”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我们对“一带一路”不仅可以从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的角度去理解,还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为世界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角度去理解。当然,对于“一带一路”,不同的机构、部门理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既是国内的,又是国际的;既是经济的,又是政治的,还是文化的,它是包含方方面面的。这是对“一带一路”内涵的全方位解读。
从经济角度看,从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至今,其在经贸领域中的合作成果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是贸易规模越来越大,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二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三是大项目扎实推进,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能源资源合作项目重点推进,一批制造业项目竣工投产。中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经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一带一路”作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特质已经日益充分地展示出来,“一带一路”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最热词汇。
为什么“一带一路”能够引发世界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从1871年德国和法国铁路网对比图来看,德国铁路网纵横交错,更加密集;法国的铁路网并不密集,而且法国的铁路网是一个以巴黎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实际上,德国和法国的铁路网对比也能够说明,法国是中心边缘体系,是以巴黎为中心、其他地方为边缘的,这一体系虽然有利于其中央集权,但却不利于发挥国际竞争力。当今全球化体系就像法国铁路网的体系,是以美国或者西方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治理结构,当美国的债务达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提供那么多公共产品时,全球化体系就会处于中心塌陷的境地,从而出现发达国家反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也反全球化的浪潮。现在,全球化的“发动机”不只是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国家。全球化体系要改革,美国提出TPP、TTIP,欧盟加速推进对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在美国没有参与的情况下,日本还推动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加入全球化并获得了巨大发展,所以中国也要推行全球化体系改革。当然,中国并不是要将原有的全球化体系推翻重来,而是要在全球化体系中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这也是“一带一路”所承担起的时代使命。
互联互通决定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的关键词恰恰就是互联互通。中国的比较竞争优势,从原来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便宜,到发展技术、市场,再到今天越来越多地向互联互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区、国家、城市、区域在全球互联互通体系中的地位、质量、结构、密集程度就决定了这个地区、国家、城市、区域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点我们体会得越来越深。
2017年5月,中国领导人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以前我们讲的是陆上的全球化,就是古代丝绸之路,当它衰落以后,欧洲人走向海洋,形成了海洋性的全球化。今天90%的贸易通过海上进行,所以中国不仅要推动陆上、海上的联通,还要打造天上、网上的联通。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发展快速,今天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复兴古代的“丝绸之路”,而是要建设立体的、前瞻的、高科技的“一带一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去做,而是要聚焦关键的通道、关键的城市和关键的项目。人的身体有任督二脉,世界经济同样也有任督二脉,“一带一路”就是要打通任督二脉,实现血液的自由流通,使经络活络起来。这就是以“五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的全球化。
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一带一路”,报告有这样一段话,“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前中国改革开放主要以引进来为主,今天除了要有引进来,还要有走出去、走进来、走上去,我们的产业链要走向高端,产品服务和理念要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不仅沿海地区要开放,内陆地区也要成为开放的前沿;不仅要推动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同时还要推进世界的东部和西部平衡发展,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效应。
“一带一路”源于古代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一个概念:把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的各种各样的说法统称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它代表了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高成就。“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瑞典人斯文·赫定写了一本书叫《丝绸之路》,就预测中国政府如果能够使“丝绸之路”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一座丰碑。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的崛起都会提出一套引领世界合作的倡议和价值理念,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从中国历史维度上看具有伟大意义,从人类历史维度上看同样具有伟大意义。《大国崛起》纪录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15世纪,葡萄牙通过地理大发现殖民了东半球,后来西班牙又把西半球给殖民了。荷兰崛起时,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把陆地分为东西半球,而海洋是公共的,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也是荷兰世纪。有人说,21世纪是不是中国世纪?如果是,它的标志是什么?我认为这个标志就是“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推翻谁、对抗谁,也不是取代美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它是更加注重包容性的合作倡议,坚持的是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创了人类的新型文明。这是“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带一路”中的“带”和“路”分别指什么?“带”,就是经济发展带,它是对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的总结。2013年9月7日,中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可以说,“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推进”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当今世界越来越碎片化,很多地区在搞保护主义、排他性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将世界全球化体系互联互通起来。“一带一路”中的带,并不仅仅是指一条带,而是一个“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互联互通的架构。
“一带一路”中的“路”是什么?有人说,“带”是指陆上的,那么“路”就是指海上的。也有人说,海洋本来就很开阔,中国为什么要修路?实际上,“一带一路”中的“路”并不是指一般的路。2013年10月,中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路”与道路还是连在一起的,中国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也要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羡慕中国,也在感叹为什么中国能够发展这么快?对此,中国老百姓总结了四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要共富,先通路。基础设施要先行,我们走的这条发展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的吸引力,甚至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带一路”,不只有一条带和路,而是有很多条。“一带一路”实际上展示了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魅力、170年以来探索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及5000年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繁荣昌盛的魅力。
近代以来,我们主要是把世界的变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引进中国。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现在更多的是把中国的经验、做法、模式、标准变成世界的。当然,我们既不输出中国模式,也不简单照搬别国模式。就像中国领导人指出的,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但是,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是可以进行分享的,最终中国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这就是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这既是有利于中国的,也会越来越多地有利于世界。
什么是“一带一路”?其一,“一带一路”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中国在“铁公基”、天电网、陆海空、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传统、新兴基础设施各个领域,从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各个环节,都具有全方位优势。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一位高级官员称,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和日本正考虑建立一个联合区域基础设施计划,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对此,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因为“一带一路”就是要将所有的基础设施联网。当然,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一带一路”聚焦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是牵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全球化泡沫和不可持续。
20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主义导致了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核心思想就是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政治民主化),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又导致“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资本导向。中国强调以发展为导向,并且让发展聚焦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实体经济,是造福于广大民众的;而资本导向的一个重要的恶果,就是让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让没有钱的人越来越没有钱。资本是追逐利润的,所以资本不愿意做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不赚钱,最起码短期内是不赚钱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资本搞基础设施,国内又缺钱,用国际融资手段又没有办法贷款,这些国家就会受制于落后的基础设施,不能搞工业化的结果就是越来越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怎样打破这个瓶颈?中国提出了开发性金融理念。对于既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又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落后国家而言,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可以给这些国家提供贷款。对于一些国家的港口,比如瓜达尔港,它位于巴基斯坦西南边陲,2013年巴基斯坦政府将港口的控制权移交中国公司管理,租期43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帮助了那些既缺少资金、技术,又受制于基础设施老化或者短板的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等这些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后,大量的利润就可以弥补原来投入的不足,这是从长远经营来看的。这样一来,资金就服务于实体经济、造福于广大民众,从而减少了资本导向,也就是减少了让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没钱的这样一种全球化失衡的状况,它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改革,同时也消除了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根源。这个全球化是老百姓导向型的全球化,而不是资产阶级、资本家导向的全球化,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公平正义和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由于“一带一路”是用互联互通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所以很多小国就成为关键小国,而不再是原来的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逻辑了。这种关键小国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一是陆海联通型,包括新加坡、巴拿马、格鲁吉亚等;二是地缘战略型,包括东帝汶、吉布提、马达加斯加、挪威、斐济等;三是经济资源型,包括阿塞拜疆、卡塔尔、卢森堡、爱尔兰等;四是文化宗教型,包括以色列、梵蒂冈等。在大国角逐中,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比较弱小的,但他们在互联互通中都能发挥关键作用,对于这点我们要重视。
其二,“一带一路”是产业链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不赚钱,中国为什么还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很多老百姓关心的一个问题。首先,“一带一路”不是对外援助,它是对外投资。其次,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基础设施本身的回报率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中国产业链“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将逐渐形成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由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
中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修了两万多公里高铁,修高铁的投入是很多的,按照西方经济学来讲,中国的债务不是到了天花板了吗?没有。很多人说,中国修高铁不赚钱,为什么要建那么多高铁?西方经济学讲的赚钱,是指高铁票卖出去多少。实际上,在中国的两个城市之间修高铁,不只涉及到卖票的问题,还包括创造了产业链沿线的布局,最起码带动了沿线的房地产、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很多地方在通高铁以后,天堑变通途,不仅节省了出行时间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把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连在一起,形成了联动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效益,它是西方看不到的。
中国的产业链是世界上最独立、最完整的,这是中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当然,如果中国的产业不独立、不完整,关键零部件还要靠进口,那中国建高铁的速度也不能这么快,票价也不能这么便宜。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有了极大提升。当然,中国领导人还说,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其三,“一带一路”是世界最长的经济走廊。形象地说,就是把最有活力的亚太地区和世界最大经济体欧盟联系起来,通过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跨越欧亚大陆甚至北极和印度洋、地中海等地,还要延伸到非洲、拉丁美洲,成为全球经济走廊布局。经济走廊也是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把产业链延伸出去。为什么要锁定欧洲?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站也是欧洲,但是今天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全球产业链布局、全球价值链重塑。整个世界90%的GDP都产生于温带和亚温带地区,主要是北美、东亚和西欧。中国联合欧洲,就像当年刘备联合孙吴对付曹操一样,这就是21世纪的“隆中对”。曹操是谁?美国。博弈当然不是打仗,而是一种竞争态势。今天,我们仍然要争取欧洲,当然也要争取俄罗斯。当今世界有三种能力,一种是美国的创新力,一种是欧洲的精神力,一种是中国的应用能力。中国要变成创新大国,还要从精神上汲取欧洲的营养。工业化起源于欧洲,中国要制定工业和信息文明的标准,还是要联合欧洲的。当然欧洲也要联合中国,尤其在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开始搞保护主义,甚至要和欧洲打贸易战,所以欧洲也感到除了大西洋上的选择以外,还要在欧亚大陆上往东看,当然欧洲本身现在对中国也有很多疑虑,所以我们在争取欧洲的过程中还要增信释疑。
其四,推动大市场的建设,促进投资和贸易规则的便利化,提升中国在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等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制定新的标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今天的“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层面的,可以说事物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和想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上海自贸区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从2011年首趟由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重庆)发运开始,两个最大的内陆港口对接,通过中欧班列产生了几大战略效应。一个是产业链布局沿着内陆地区开启了,不再只是沿海地区。再一个是带动了内陆贸易、内陆发展,帮助很多地区脱贫致富,推进了全球价值链重塑。通过中欧班列的开启,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衣食住行也更加便捷了。
中巴经济走廊被称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为什么叫旗舰?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在新疆,郑和下西洋,西洋在印度洋,把西域和西洋打通,两千多年来从没有实现过,所以说中巴经济走廊是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工程。在这里,印度认为中巴经济走廊经过了它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这也成为印度一直反对“一带一路”的理由。实际上,印度反对“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中国在印度洋影响力的上升,印度认为这是它的地盘,从而产生了一种零和博弈的思想。实际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由于印度的不积极,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当前,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也建立了中泰铁路、中老铁路。
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重复过去那种你死我活的博弈和竞争,而是开创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的新领域。将所有国家已有的交通、管道进行对接,就会形成一个规模系统效应,这就是“一带一路”要经营的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现在,“一带一路”已经延伸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北极,变成了2.0版本。所以说,“一带一路”不仅仅局限于欧亚大陆或者古丝绸之路的复兴,而是成为全球层面上的了。中国现在有六大城市群,也将持续地和“一带一路”城市群进行对接。
简单总结一下“一带一路”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个倡议,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两个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个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四大丝路,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六廊六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多国多港;七大支点;八大领域,基础设施、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环境、海上合作。
2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从时间维度看,6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都很成功。中国还在引领人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2010年,中国成为第一大工业制造国。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这些都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体系里,中国正好处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特殊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与发达国家的环流,现在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赶超发达国家,中国制造2025、中国5G、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模式等等都在挑战美国和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核心制度、核心技术,所以它们现在对中国越来越提防了。从这些角度来讲,我们要规避跟发达国家竞争的风险,就要拓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要通过产能的走出去,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更好地去跟发达国家竞争。当然,我们还要拓展和发达国家互补合作的空间,挖掘“一带一路”的市场。中国把世界产业链低端与高端进行对接,也叫双环流价值链,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们现在不仅要超越美国,还要超越欧洲近代以来的西方中心论。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切断了两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但这种全球化不是真正的全球化,它是不平等的、畸形的。“一带一路”让内陆国家内陆地区的人民走向了海洋,走向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我们要告别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打破欧洲中心论,开创互联互通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开启的以发展为导向的全球化与欧洲开创的以规则为导向的全球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欧洲在环境、劳工标准、债务、透明度、政府采购、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一带一路”仍然存在质疑声音。中国领导人提出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廉洁之路等理念,增进了世界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本身也以事实澄清了误解。
从空间维度看,从50年到500年再到5000年,中国文明经历了从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走向信息和工业文明、从地域性文明走向全球性文明的转型。麦金德将欧亚大陆比喻成“世界岛”,因为地球的70%是海洋,最大的一块岛就是欧亚大陆。麦金德曾说,谁统治了东欧,谁就主宰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主宰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主宰了全世界。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脉;谁掌握了货币,谁就掌握了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要控制能源、粮食、货币,当然现在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控制这些,“一带一路”提倡的是共商共建共享。过去,东欧被认为是“世界岛”的中心,现在《金融时报》认为,新疆成了“世界岛”的中心。在四大洋中,印度洋是“世界洋”中心。所以,把“世界岛”和“世界洋”连在一起,就是中巴经济走廊。按照新的眼光看,乌鲁木齐将来会成为世界上的超级机场,五六个小时就可以飞到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
“一带一路”激活了很多国家的百年梦想,虽然它从提出到现在还不到五年时间,但“一带一路”是成功的,取得了很多成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今天,中国已经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尽管中国古代也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那时并没有真正进入全球化,而今天在全球化体系下,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为什么中国最晚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却又这么成功?从古代来看,我们有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而欧洲没有。从现代来看,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独立的国防和工业体系,而欧洲虽然作为工业国家的发源地,但它在这方面却不完整、不独立。所以今天的中国可以生产出从火柴到火箭、从味精到卫星等很多东西,当然我们现在还有少量的东西生产不出来,比如大飞机的发动机等,但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东西将来是可以全部生产出来的。一旦中国能够生产出这些东西,价格一定是非常便宜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用得起的。在欧洲有两类国家,第一类是小国,第二类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小国的国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欧洲人分得很厉害,分既导致了竞争、创新,也导致了碎片化。那么,怎么让世界合起来?高铁,实现了路上合;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中国在这些领域是有绝对优势的。
从“一带一路”自身发展维度来看,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要建立中国品牌“一带一路”要赋予这些目标。当前,非洲也在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在非洲建设了“三网一化”工程,即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基础设施的工业化。由蒙巴萨到内罗毕的全长四百多公里的蒙内铁路已经在2017年实现通车,而且票价非常便宜。蒙内铁路项目在建设期内还带动了肯尼亚每年GDP增长1.5%左右。再有,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简称亚吉铁路)也已经通车,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它的建造能帮助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内陆国家寻找海洋。此外,中国的很多发展模式,比如开发区、开发区金融、义乌模式等,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和借鉴。这些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创造和培育市场,既发挥市场作用,也发挥政府作用,也可以称之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以前,很多国家都被西方人忽悠,完全依赖于市场、依赖于社会资本,结果一直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不仅是要帮助一些国家发展,还要提供全球治理的方案,提供脱贫致富的方案,解决治理难题。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推动新增30亿中等收入者,激活80%的世界经济增长。这可以实现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各项目标的对接。举个例子,目前世界上还有13亿人没有用上电,其中就包括非洲的5亿人。那么怎么解决发电问题?怎样发电能减少碳排放的增加?201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根据我国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5年我国要建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跨国互联”的电力发展格局。这也体现了中国经济文化的标本兼治、统筹协调。有经济学家表示,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因此,“一带一路”不仅能助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经济复苏和结构性改革创造机遇。
3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对于“一带一路”,我们要用长远的、全局的眼光来看待。在 “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基础设施要先通,能源、经贸合作要跟上,产业投资、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也要跟上。“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各个省也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对接计划,包括和海外城市、海外地区的对接项目。
当然,有的老百姓会问“一带一路”建设的钱从哪来?世界上的热钱有几十万亿美元,怎样使“热钱”变成“冷钱”呢?对此,我们还要争取发达国家的参与,因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里还不能自由兑换,发达国家还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可以分成三大类:战略性项目、政策性项目和商业性项目。商业性项目是为了赚钱的,而战略性项目和政策性项目本身是不以赚钱为目标的,因此不能简单地以赚钱与否来衡量其价值。当然,项目建设本身也会面临不同的风险。一是所在国家的政局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况,一些国家会有猜忌、搅局、不合作等现象出现。二是安全风险,比如社会动荡、水资源争端等。三是经济风险,比如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贸易战等。四是法律风险,比如一些沿线国家法律不健全、我国法系与其他国家法系的不同。五是道德风险,比如要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受破坏,否则就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接下来我们要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争取和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合作,推动产能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中央部门和地方的合作。中国领导人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怎么做到统筹?这也提出了一个重要性的话题。我们要按三步走的方略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最终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简单地复兴古丝绸之路,而是对丝绸之路全球化的想象,我们要用前瞻式的眼光来看待它。当前,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评价非常高。“一带一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意之一。2017年5月14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一带一路”变成了行动、变成了共识。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在传中国经验,造共荣之势,举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展中国担当,呈公共产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天安门城楼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我们要超越西方那种耻辱性的文明和包袱性的文明,开创一种新型的文明,这样才能让“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注释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