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关照宇 利雨樵:孔子学院连“中希”——“17+1”框架下的中国—希腊人文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关照宇 利雨樵:孔子学院连“中希”——“17+1”框架下的中国—希腊人文交流

发布时间:2019-11-21 作者: 关照宇 

“17+1”对双边发展的贡献并不局限于经贸合作,也表现在推动双边文化交流。截至2019年,中东欧国家一共成立了36座孔子学院,这个数字比五年前增长了50%。尤其是匈牙利,这个人口不到1千万的中欧国家就拥有5座孔子学院。同时,整个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注册的学生数也从2012年的15000人,增长到2019年的52000余人,8年时间里翻了两倍多。

作者关照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利雨樵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生,本文英文版刊于2019年11月3日《希腊记者》(Greek Reporter)。


“17+1”近年来在欧洲受到热议,尤其是在中东欧国家内部。什么是“17+1”?“17+1”脱胎于“16+1”机制,该机制全称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峰会”,由于参与峰会的中东欧国家有16个,该机制也简称“16+1”。自其于2012年成立以来,峰会已经成功举办八届。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中东欧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在2019年4月12日,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峰会”迎来了一名新成员——希腊,峰会也从“16+1”升级为“17+1”。


在过去八年里,“17+1”成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增长的助推器。2018年,在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中东欧双边贸易额达到822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20%,这一增长速度也比2017年快了4.1%。和中国—中东欧迅猛增长的贸易势头相比,中欧和中美之间的贸易增量就相形见绌了。2018年,中国—欧盟贸易额增长率为10.6%,而中美贸易仅比上一年增长8.6%。


“17+1”对双边发展的贡献并不局限于经贸合作,也表现在推动双边文化交流。截至2019年,中东欧国家一共成立了36座孔子学院,这个数字比五年前增长了50%。尤其是匈牙利,这个人口不到1千万的中欧国家就拥有5座孔子学院。同时,整个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注册的学生数也从2012年的15000人,增长到2019年的52000余人,8年时间里翻了两倍多。


现在,对于中东欧人民来说,学习和掌握中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兴趣爱好,更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技能,掌握中文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收入。以笔者个人经历为例,2018年笔者随国内旅行团前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旅行。让笔者大吃一惊的是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当地主修中文的女大学生,她用流利的中文向中国游客介绍了爱沙尼亚的历史和文化。让中国游客了解爱沙尼亚的同时,她也挣得了可观的经济报酬。


而对于希腊民众,他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中文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据统计,2018年有超过20万中国游客前往希腊旅游,希腊免税店的顾客有42%来自中国。不断增加的中国游客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一名掌握中文的希腊人肯定会在这些行业轻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峰会”的意义还在于,希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门户,其在推动中国和欧洲互相理解对方文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角色也能够帮助希腊提高其在欧盟内的战略地位。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中国对外开展人文交流的原则:人文交流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多元的,而不是强迫的、单向的。希腊自愿加入“17+1”,恰恰证明了,中希交流是基于希腊人民自己对外开展文化、经济交流的意愿,而非受人强迫。


然而,尽管“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不和谐的声音依然存在。欧盟总是担心中文和中国文化会改变希腊文化,甚至是整个中东欧国家的文化,担心这些国家不再认同一个统一的欧盟,布鲁塞尔甚至质疑“17+1”机制会导致欧盟的分裂。实际上,这些质疑都是杞人忧天,中东欧国家实际上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建设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欧盟和中国的经贸和跨文化交流。客观上,“17+1”反而推动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