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3 作者: 王义桅
长江日报发起“‘一带一路’上的武汉设计”大型跨国寻访活动,10名记者将分赴沿线13国,探访武汉设计与建设的20个大型工程。对此,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长江日报开展这项活动在全国属于开风气之先,极有意义。
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12日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发起“‘一带一路’上的武汉设计”大型跨国寻访活动,10名记者将分赴沿线13国,探访武汉设计与建设的20个大型工程。对此,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长江日报开展这项活动在全国属于开风气之先,极有意义。
王义桅认为,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外溢”效应。“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全球化将是真正普惠的、均衡的、包容的全球化,它既是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表达,也是世界智慧的凝练。
现代化人口规模向几十亿级迈进,单靠欧美的规则已无法承载
王义桅写过专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他表示,“世界是平的,可能是我们时代最大的错觉”。贫富差距、民心不通,乃各国所面临的紧迫挑战。所谓的全球化,更多是沿海地区与发达群体的“局部全球化”。
今天,现代化人口规模从起初欧洲的千万级、美国的上亿级,向新兴国家的几十亿级迈进,单靠欧洲所开创的航线、美国所确立的规则,早已无法承载。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谓古丝绸之路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堪称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体现出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
同时也预示着,文明的复兴而非单向度的全球化才是世界大势所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所代表的互联互通,才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
王义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让全球化普惠而均衡,落地生根,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路径,也推动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开创21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注重分享共享,气象与旧式全球化完全不同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及各项部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王义桅说,从中可见,一个国家强盛了才能自信地开放,而开放又反过来促进国家强盛。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他注意到,不少外国人士对“一带一路”的理解非常深刻,比如俄罗斯《导报》就曾刊文指出,“一带一路”构想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
王义桅认为,我们对待国际往来的心态开放而成熟,与世界上的贸易交流、经济竞争是理性而积极的,追求的是公平竞争,注重分享和共享,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零和博弈。
“这样的‘一带一路’,气象与旧式全球化完全不同。”王义桅说。
中国每帮世界修一条公路,就是在种下一个经济增长动力源
“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王义桅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维持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经济增量占全球30%以上。中国每帮世界修一条公路铁路、建一个工业园、合作一个项目,都是在种下一个经济增长动力源,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再平衡。
西方国家构建了现代世界体系,这种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畸形的、不平衡的,“一带一路”建设以三大统筹——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经统筹,实现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国内外及政治—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
“一带一路”就是“互联互通”。以中非合作为例,以往非洲国家与域外国家纵向互动多,非洲国家之间横向互动少,到达邻国航班要绕道巴黎,非洲内部贸易只占总体外贸的10%-15%。中国有针对性提出帮助非洲实现“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基础设施工业化),推动非洲市场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手,获得内生发展动力。
王义桅表示,现如今,欧美新倡议的伙伴关系协定都没有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成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最为可行、最有影响的国际合作倡议,正在给全球投资者带来希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