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郑志刚:公司治理的“是”与“不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郑志刚:公司治理的“是”与“不是”

发布时间:2020-12-11 作者: 郑志刚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出于同样的理由,“不想成为董事长的职业经理人不是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作者郑志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本文发于《董事会》2020年第12期。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出于同样的理由,“不想成为董事长的职业经理人不是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成为董事长——郑志刚公司治理通识课》一书通过解读和梳理2015年以来主要公司治理事件发生背后的治理逻辑,为即将和已经成为董事长的朋友们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经理‘经理人’”带来启发。正如一个经济学笑话所讲的,“学习经济学尽管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却可以帮助你知道你失业的原因”,而阅读《成为董事长》一书也许同样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为“董事长”,但却可以帮助你知道你尚未成为董事长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银行“借”钱给债务人和股东“借”钱给上市公司同样理解为一种“借贷”活动,你会发现,银行“借”钱给债务人,银行要求债务人向其提供抵押担保;而股东“借”钱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不仅不会向股东提供抵押担保,而且还经常威胁股东,“除非董事会做出承诺,否则发放股利不是公司义务”。


那么,没有上市公司提供的抵押担保,股东为什么依然愿意“借钱”给上市公司呢?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现代股份公司向股东承诺集体享有所有者权益,股东一方面以股东大会集体表决的方式对公司重大事项做出最后裁决,另一方面,则以出资额为限为可能做出的错误决策承担有限责任,成为“公司治理权威”的股东才愿意“借钱”给现代股份公司。概括而言,如果说(债务融资)债券投资的回报实现依靠抵押担保等信用制度,那么,权益投资(权益融资)的回报实现恰恰依靠的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


人类历史上第一家现代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02年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企业组织制度的一次革命,同时也标志着融资实现方式的一次革命。在企业组织制度上,随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出现,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逐步摆脱家庭手工作坊,开始走向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生产;在融资实现方式上,从单纯依靠抵押担保的债务融资演进为依靠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保障的权益融资。经济学家巴特勒把现代股份公司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指出,“如果没有它,连蒸汽机、电力技术发明的重要性也得大打折扣”。


作为权益融资实现基础性的制度安排,Shleifer和Vishny教授对公司治理的权威定义是,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的各种方法的总称。那么,股东如何依靠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实现自身的所有者权益,“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呢?


除了在股东大会通过集体表决对现代股份公司重大事项进行最后裁决,股东还有权委派董事组成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监督公司所聘任的经理人和进行战略咨询。股东所委派的董事在法律上向股东负有诚信责任。历史上,世界第一家现代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的同时,设立人数多达70人的董事会,之后演变为被称为“十七绅士”的议事机构,成为现代股份公司董事会制度运行的雏形。


与战略咨询相比,监督经理人被认为是董事会更加核心的功能。其中,确保股东获得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所谓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督经理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例如,2020年4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丑闻表明瑞幸咖啡董事会的内控系统是失灵的。因此,很多投资者和媒体发出“瑞幸咖啡公司治理去哪儿了”的疑问?董事会通常需要聘请至少一位会计背景的独立董事来兼任董事会中的审计或内控专业委员会的主席。内控专业委员会对于提供独立审计服务的专业会计事务所的外聘所具有重要建议权。董事会监督经理人功能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如何为经理人设计薪酬激励方案?按照Tirole教授的概括,“一个好的治理结构是选择出最有能力的经理人,并使他们向投资者负责”。一个未能履行诚信责任的董事将面临着股东法律集体诉讼,甚至被要求举证倒置。2015年我国资本市场以“万科股权之争”为标志进入股权分散时代,频发的“野蛮人出没”引发大量的“股权纷争”,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设计问题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法律的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上述分析清楚地表明,公司治理成为会计加强公司内控、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经理人和法律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应用场景。


1

公司治理究竟是什么?


如果概括 “公司治理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公司治理是标准的金融问题,它的缘起是现代股份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实现的权益融资,并成为权益融资实现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其次,公司治理是从金融问题这一核心内涵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中衍生和引发对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学的知识场景应用。这事实上是为什么很多来自经济学(研究企业理论)、金融学(公司财务的投融资问题)、会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会计操纵)、人力资源管理(股权激励和经理人薪酬激励设计)、法律(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和股权纷争的法律救济)背景的学者都声称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公司治理背后的原因。因而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交叉学科。


第三,公司治理的实质是借助成熟的资本市场和相应的监管框架,基于参与主体内心意愿的遵从和事前彼此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形成的一种参与主体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效率,实现“合作共赢”的市场化组织体系和实现机制。在现代股份公司,股东通过投资现代股份公司,分担风险,获得投资回报,而职业经理人通过经营股东提供的资本,获得股东对其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同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对于现代股份公司,则一方面依靠股东提供资本,另一方面则需要经理人经营资本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创造财富。


我们看到,市场对生产要素的定价功能在公司治理结构完备的现代股份公司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股东通过向现代股份公司提供资本,以资本回报的方式实现对自己的定价;而经营资本的职业经理人以获得薪酬和股权激励的方式实现对其人力资本投入的定价。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市场(定价功能)的成熟离不开现代股份公司的有效运作,而现代股份公司的有效运作则离不开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最有价值的公司是


盈利前景、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2

公司治理并非企业运行的全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合理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价值提升和股东回报实现,进而要素市场的成熟发达至关重要,但公司治理显然不是企业运行的全部。最有价值的公司是“良好的赢利前景+完善的公司治理+融洽的企业文化”三方面有机融合的结果。其中,经营通过把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来履行企业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最基本的职能。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在经营团队的精心“打造”下,成为某种独特盈利模式的创造者,能够向市场提供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获得市场的认同。良好的赢利前景成为公司价值增加的基础。


而管理则有助于企业提高资源整合和要素转化为服务和产品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一个显然事实是,没有雇员的努力和协作,经理人自身无法完成对良好赢利前景企业的开拓,而合理的薪酬结构与融洽的企业文化构成了雇员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战略管理等等。因而与管理相关的融洽的企业文化等管理要素成为企业价值增加的重要保障。


当然,现代股份公司的有效运行不能没有公司治理。通过资本社会化和经理人职业化实现的专业化分工,现代股份公司实现了资本积聚,为社会化大生产创造了条件,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而现代股份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短期内的资本积聚,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所形成的合理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一方面通过产权安排使股东成为“公司治理的权威”,使股东有投资的激励;另一方面,则通过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使经理人有激励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由此成为现代企业运行和企业价值增加的前提。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时候人们会将把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经营”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管理”与确保投资者投资安全的“公司治理”混淆起来。如同经营(利用资源)和管理(激励雇员)的功能不同一样,公司治理(激励投资者投资和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的功能同样与经营管理存在差异。良好的盈利前景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融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保障,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运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一个最有价值的公司既离不开良好的盈利前景、也离不开融洽的企业文化,同时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开展中,一方面我们要在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和法学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中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知道,不能用经营和管理代替公司治理,同样也不能用公司治理代替经营和管理。


3

董事长的公司治理挑战


公司治理既涉及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同时又存在明确的边界(所谓公司治理的“是”与“不是”)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作为董事会召集人的董事长的公司治理角色。就像一些格言所讲的那样,“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董事长显然不是去越俎代庖地代替经理人经营管理,而是通过激励经理人,而成就公司,进而成就自己。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董事长的公司治理角色,那就是经理“经理人”。以董事长为首的董事会一方面通过激励经理人,使其努力经营管理,为股东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则通过监督经理人,避免经理人追求私人收益,而使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2015年以来的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成立以来最为剧烈的波动和变革。2015年当年,宝能万科股权之争爆发。那些纷争中的主角——“举牌的险资”究竟像监管当局所斥责的那样是野蛮人(妖精,害人精),还是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重要的外部力量?


2018年4月,港交所号称完成“25年以来最具颠覆性的上市制度改革”接纳和包容“同股不同权”构架。2019年11月26日,阿里以第二上市的方式回到曾经一度被拒绝上市申请的港交所。2019年7月上交所科创板开板,允许发行“同股不同权”构架股票上市。2020 年 1 月 20 日我国境内第一只“双重股权结构股票”优刻得科技(688158)上市。如何理解从“同股同权”到“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控制权转变?


从2015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低于代表相对控制权的三分之一,我国资本市场以万科股权之争为标志进入“分散股权时代”。防范野蛮人入侵和加强公司控制成为一家公司董事长不得不面对资本市场基本生态;不仅如此,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创新导向的企业组织重构提出了内在需求。如何在减缓代理冲突与投票权配置权重向业务模式创新主导者适度倾斜二者之间进行权衡成为摆在董事长面前的突出问题。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出于同样的理由,“不想成为董事长的职业经理人不是出色的职业经理人”。《成为董事长——郑志刚公司治理通识课》一书通过解读和梳理2015年以来主要公司治理事件发生背后的治理逻辑,为即将和已经成为董事长的朋友们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经理‘经理人’”带来启发。正如一个经济学笑话所讲的,“学习经济学尽管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却可以帮助你知道你失业的原因”,而阅读《成为董事长》一书也许同样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为“董事长”,但却可以帮助你知道你尚未成为董事长的原因。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