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重新发现中国的气候变化贡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王文:重新发现中国的气候变化贡献

发布时间:2020-12-22 作者: 王文 

在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明确被部署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大工作任务之一。说到做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是坚决的。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明确被部署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大工作任务之一。说到做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是坚决的。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首次承诺中国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后,国内各省市立刻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低碳经济部署。2021年工作包括,制定2030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


“气候变化”被哈佛大学Martin Weitzman教授称为“从地狱来的问题”(the problem from hell)。从1990年代开始,人类对气候变化不断讨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终于在2015年巴黎气候缔约方大会(COP)上达成了历史性的集体共识,即在本世纪末温度提升控制在2度以内,并努力实现1.5度。


这意味着全世界要迅速、全方位地实现能源大转型,包括但不局限于2030年前全球煤炭消费需至少2/3以上,2050年前停止使用煤炭发电,同时可再生能源供电比例提高到85%。这还意味已探明的采储量中,40%以上的天然气、50%的石油与80%以上的煤炭都将永久地留在地壳中。


这样的要求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相当困难的。曾有一批中国学者认为,气候变化是欧洲人对中国设的骗局,目的是阻止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煤电发电量长期超过60%、电量需求在过去15年增加了300%的现实,支持着中国部分保守主义者的看法。


但中国决策者和社会主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很坚决。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确定的中国2020年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消费为15%,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的数据分别是15.7%、48.1%。超额、提前完成!


正如陆克文先生近期积极评价中国的气候领导力的文章中谈道,国内形势和需求一直是中国环境积极稳步向前的核心驱动因素。当下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没有像过去那样坚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责任区分,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将中国的行动与其他国家的行动挂钩。这是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内生性的重大改变。


当前,习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中国公众的环保与气候变化共识。相比于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国人的努力更值得肯定。


不过,对中国人而言,感到最难过的是,西方主流舆论并没有对中国的全球贡献给予充分的认可,除了气候变化,还包括减贫、抗疫、金融稳定、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等等。更糟糕的是,西方总有一些人以挑剔、偏见甚至是仇视的态度评价中国人的付出。


幸运的是,中国人似乎没有在舆论战中纠缠,而是将气候变化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国内的动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过去几个月已在中国被缩写成“30-60”计划,成为指导各个智库、公司、地方政府甚至券商分析报告的新关注焦点。


根据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碳中和意味着“更经济+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结构”,中国未来光伏年需求有望增长25倍,新能源车产值在顶峰期也将较当前提升23倍,绿色能源总投资在2060年将累计达到约9万亿美元,绿色经济年产值将达到1.8万亿美元。基础材料会推出更严格的标准,农业规模化养殖及高效种植将加速,交通运输的成本将降低、效率将提升。


长期看,碳中和将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目标,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那些挑刺中国的声音再次成为中国前进的鞭策力。


可以看出,中国新发展格局已正式启动。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而言,要做的如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须有“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