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11 作者: 崔震海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启动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京津冀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核心战略。
崔震海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9日丝路瞭望。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启动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京津冀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核心战略。
京津冀地处“一带一路”中蒙俄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枢纽,对内辐射东北部、北部、中西部、东部地区,形成经济内循环;对外辐射蒙俄、日韩、中亚及欧洲,形成经济外循环。“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经济内外双循环。
而天津,一方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对接服务北京;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破除制约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天津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改革任务工作方案》。此外,还全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枢纽,以加入京津冀城市集群,联通“一带一路”形成国内国际城市集群网络体系。
建设数字化绿色城市群,推动经济双循环
数据显示,2019年京津冀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科技创新高速发展。2019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84580亿元,同比增长6.1%。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创近5年新高,河北省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是前三年总和的3.5倍。北京市统计局今年3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371.3亿元、14104.3亿元和351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同比增长6.1%、4.8%和6.8%。
以北京中关村为数字高科技龙头,带动天津、河北相关产业高水平发展,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损耗,叠加效应显著。不仅可以为本地区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更可组团出海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即实现经济内循环又促进经济外循环。同理,天津的化工产业作为龙头带动河北和北京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和碳排放,实现高水平绿色发展。河北的水泥产业可以集聚三地的资源,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更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行政管理上实现三地融合。如医疗保险互认、税务缴纳一体化、住房公积金一体化、轨道交通一体化、航空资源一体化等,为三地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以天津为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出台《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职工落户等方面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地应实现数字化智慧城市管理体系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绿色出行等将成为京津冀绿色发展的重点。便捷的交通使同城上班异地居住常态化,跨区实时交流合作变为现实,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提升营商居住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撑。
融合“一带一路”北方沿线区域经济,实现“外循环”
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和粮食畜牧主产区以及化石等矿产资源积聚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同京津冀形成区域辐射经济,同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呼和浩特、包头、齐齐哈尔、二连浩特等城市形成网络。
京津冀在数字经济、高科技、医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文化艺术、金融、绿色科技、金融科技、农业科技等领域同北方沿线区域的重型机械、汽车、农业、畜牧、矿产、轨道交通、机器人、养殖业、生物医学等产业形成贸易互补、技术合作以及教学协作。长春客车厂的高铁和轨道交通最为发达,京津冀地区的高铁和轨道交通大多来自长春客车厂。沈阳的新松工业机器人公司提供的工业机器手在京津冀地区广泛采用。
京津冀的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金融科技在北方地区广泛应用,并开展多层次合作项目。
北方地区的农副产品广泛供应给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的蜜桃等水果供应给北方地区。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同北方地区相关企业开展深入项目合作,京津冀已经同北方地区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合作。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推动下形成区域经济内循环。
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加速了京津冀带动北方地区同蒙古、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科技和经贸合作,推动京津冀和东部地区相关科技和贸易企业拓展蒙古和俄罗斯市场,同时蒙古和俄罗斯的相关企业和贸易机构不断增加在京津冀地区设置机构。
传统的中蒙贸易和中俄贸易在不断提升贸易水平的同时,也扩大科技合作的质量和范围。截至2020年9月,北京在蒙古国累计投资额10220.26万美元,主要投资领域是商务服务业、矿业、农业等。其中,2019年北京对蒙古新增直接投资751.61万美元;今年1-9月,新增直接投资额297.52万美元。蒙古国在京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家;累计实际投资40万美元,投资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2019年12月20日,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今后30年,俄罗斯将通过该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天然气。
随着数字化和绿色技术的不断发展,京津冀高科技企业同蒙古和俄罗斯开展更加广泛的科技合作,同时带动北方城市网络与蒙古和俄罗斯建立数字化合作网络体系。从而实现京津冀、北方地区同蒙古和俄罗斯的经济“外循环”。
融合“一带一路”中西部沿线区域经济,实现“内循环”
京津冀同欧亚大陆桥的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实现中西区域经济联通,通过欧亚班列、公路、航空同中亚、欧洲国家建立贸易和科技合作。
京津冀将自身优势的科技产业、金融资源、传统技术同中西部地区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与贸易。中西部的传统科技、高新技术、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融入京津冀市场,两者在教育、金融、数字科技、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这些产业资源的融合为中亚和欧洲开展贸易与合作提供资源,使京津冀和中西部的资源充分融合。这些融合资源又同中亚和欧洲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不仅形成了京津冀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内循环”,又加速了京津冀、中西部同中亚和欧洲的经济外循环。
中欧班列的开通标志着以京津冀为核心区域连通欧洲辐射中亚贸易的大通道和物流大通道的打通。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开往石家庄的中欧班列行程9500多公里,运行时间为15天,比传统海运缩短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每列共有41节标准集装箱,运输的货物主要是当地的奶粉、面粉、红酒、果汁、葵花籽油等农副产品。
“唐西欧”货运班列从唐山港曹妃甸港通用码头出发,为京津冀地区再添一条通往欧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20年8月28日,首列“永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从山西永济驶出,经西安港集结中转后抵达中亚。
京津冀、中心部同中亚和欧洲不仅在传统铁路、公路、航空渠道开展经贸和技术合作,更建立智能数字化网络贸易与技术合作平台。利用新技术新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挖掘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创新,通过提升外贸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经济新格局。
数字经济成为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核心发展战略,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将成为地区间经济合作的壁垒,同时也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领域。京津冀代表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体,通过“一带一路”广泛的项目合作贸易交流,将大大提升相关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数字经济深入合作。
随着数字技术在服务贸易中的加快应用,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得以加速培育。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贸易合作展现出巨大潜力。
京津冀在大数据、5G通信、智能网络上优势明显,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如今,俄罗斯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数字贸易深度合作国家,蒙古为数字贸易启动国家。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在数字贸易的优势地位,结合不同类型的国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数字贸易合作方式与落地措施。
2019年6月,《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明确提出,到2023年初步形成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融合应用成效显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全国领先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根据这一方案,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天津力争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中国北部、中西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金融、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合作,将加速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区域经济扩大内循环、融合高水平外循环,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新格局,不仅将提升中国的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更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消除贸易壁垒和增进贸易自由化。
(崔震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