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0 作者: 王义桅
“‘一带一路’会不会给非洲国家带来债务危机?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和劳工标准”……这些是笔者在西方讲“一带一路”时常被问到的问题,被非洲朋友反复问及。非洲朋友的提问是善意的、坦诚的,但是也难掩对“一带一路”的疑虑甚至担忧。疑虑和担忧的背后既有对中国缺乏了解的现实因素,也有非洲国家的历史记忆。
作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6日宣讲家网站。
当今时代在发展中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繁荣发展、全人类谋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与非洲是天然命运共同体。近代,中国与非洲均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当代,中国与非洲共同推动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进入新时代,中国与非洲迎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机遇。
一、 为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非洲经历长期探索,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面对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执政的美国,非洲国家对西方模式相当失望,担心西方援助下滑,纷纷向东看,从发展靠援助到学习中国自主发展经验,搞招商引资、改革开放。非洲的中国时刻正在到来:
一是非洲正成为与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街边到处是中国建造集团的标语和吊车,非盟总部就是中国建造杰作,如今总部附近,一家安徽企业的标语十分醒目。市内,轻轨、高架桥;市外,高速公路、收费站、路灯,到处都充满了中国气息,更不用说非洲第一个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了,它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第一条现代铁路。中非合作因而成为“一带一路”倡导的洲际合作的示范。把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企业、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相对发展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紧密结合起来,必将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中国的现代化经验最为鲜活,与非洲合作政治基础最好,中国梦正激励和塑造着非洲奇迹、非洲梦。“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是世界的希望工程,非洲是希望的大陆,与“一带一路”进行目标、任务、经验、智慧对接最为积极。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刚果(布)成为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家。在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基础设施工业化的“三网一化”,正在推进非洲的横向互联互通和区域合作,改变非洲被全球化的命运,打造非洲版全球化。
二是非洲可成为世界的粮仓,中非农业合作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人们常引用基辛格博士的论断——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美国学者曾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话题,就是想让美国来养活中国。因此,摆脱对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依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由于从美国大量进口的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又与美元定价权挂钩,减少对美国的农产品依赖还有助于维护中国金融安全。而非洲可耕地面积近8亿公顷,开发利用率只占27%,与中国展开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帮助非洲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全可能在解决其温饱问题后,把非洲打造成“世界的粮仓”。当然,此举也会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农机、化肥等优质富裕产能走进非洲,通过规模农业打破非洲国家的部落分割,形成规模效应,探索出非洲不通过当年中国农业—工业剪刀差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逐步解决非洲的“三农问题”,不断改变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二元性——经济基础薄弱,而上层建筑西方化——帮助非洲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帮助非洲脱贫致富。非洲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在世界首屈一指,还可能成为中国中草药的产地,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服务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三是非洲是中外模式互学互鉴的重要试点。尽管中国并不输出发展模式,而是鼓励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但非洲不少国家仍然急于复制中国模式,尤其是埃塞俄比亚等传统欧洲宗主国势力薄弱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是没有被西方殖民的少数非洲国家之一,具有反抗外来入侵者的光荣斗争历史(非盟总部因而设在埃塞俄比亚),十分羡慕中国走符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2010年,埃革阵在多党议会选举中获胜后,着手制订并实施首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着力加强水电站、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首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圆满收官。2016年起实施第二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这是学习中国“五年规划”的典范。埃塞东方工业园区内的华坚集团,给数千埃塞人提供就业机会,生产出口到美国的中高端鞋子和在非洲销售的低端鞋子,厂房标语“高度民主,理性决策,绝对集中,坚定执行”可以说是中国模式的写照。笔者在非盟总部访问期间,来自非洲各国的官员、记者和智库领袖边读习近平主席著作边思考:“真羡慕中国,党与人民同心同德”;“非洲陷入多党制困境,凡是发展得不错的,都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带来政局稳定,政策长远,比如卢旺达、乌干达、埃塞”;“非洲国家政党解放、独立时期表现不错,执政后就脱离群众了”……这些反思既对照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又对照今日西方民主之窘境,集中于检讨非洲的多党制民主弊端,中国学者也从中更坚定“四个自信”,借鉴非洲经验完善自身发展模式,中非发展模式互学互鉴蔚然成风。结合自身五大发展理念,中方创造性提出共同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五大合作发展理念,成为中非合作发展的新共识。
当然,对中国而言,帮非洲就是帮自己。中非相互需要,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中非协同发展,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因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有近4亿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中非双方携手,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子孙后代承担的责任,是中非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非洲问题事关中国国家安全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非洲公共卫生问题,如埃博拉和艾滋病,通过人员交流,影响生活在非洲大陆和本土的中国人健康。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如果经济增长率不达到一定水平,大量年轻人失业,将成为世界性问题,给中国在非洲投资和海外利益造成冲击。在广州生活的十五万非洲人所带来的“三非”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不用说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全球治理的其他挑战了。非洲既是希望的大陆,也是充满挑战的大陆。非洲的中国时刻,是我们着眼全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战略机遇期。
总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公共卫生、流动人口——全球健康(中医—非洲传统医学对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经济影响,中国百万劳务人员在非洲——海外中国;也具有现实可能性:政治上,发展中国家权益、话语权。经济上,让非洲命运自主。文化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二、 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什么?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第一,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扩大各层级政治对话和政策沟通,加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配合,维护中非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第二,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抓住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机遇,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
第三,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长期以来,中非一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中国将为非洲减贫发展、就业创收、安居乐业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第四,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都为中非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第五,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历经磨难,方知和平可贵。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落实“消弭枪声的非洲”倡议。中国愿为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主维稳维和能力。
第六,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中国愿同非洲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让中国和非洲都成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
中非命运共同体是健康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说过,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这一点对非洲而言尤其如此。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可能通过大量进入中国的非洲劳工或中国劳工、旅客带到中国。非洲的安全形势直接影响中国在非工程建设和建设者安危。
中非政治共同体:两大力量;中非经济共同体:两大市场;中非文明共同体:两大文明,可成为未来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定位,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支柱。
三、 何时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一)短期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短期内从非洲继续推进的脱贫致富任务开始,陆海联通—洲际联动是抓手,实现非洲与世界的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分享。
(二)中期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实现中非命运与共,也是实现非洲与世界命运与共的过程,中期目标是通过中非合作八大行动计划,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长期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与非洲梦对接的过程,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非洲2063年计划的对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四、 如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应虚实结合、短长期结合,虚的包括治国理政经验分享、政党对话、脱贫经验分享等,甚至联合办培训班,共同提升中非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实的包括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对接、装备制造业合作等。
中欧、中日、中韩开发非洲第三方面市场,可以尝试。尤其可借助澳门这一葡语国家联盟、法语联盟桥梁、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打造中葡、中法、中英开发非洲第三方市场样板,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边渠道。总体而言,欧洲国家拥有高端技术,而中国制造能力及高端技术市场化能力非常强,两者结合才能赢得更大市场,规避两者的竞争。典型例子:法国核能技术世界最优,80%电能是核能,而中国在建核电站占据世界37%,具有最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中法合作开拓第三方核电市场,可谓完美组合。当性价比最值的中国核电装备,装上技术最优最安全的法国“核芯”,甚至赢得了英国的核电市场,实现从“双赢”到“更多赢”的转变。中国核电、高铁走出去,分别带动发达国家15%、30%先进装备也走出去,本身就是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格局中,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拥有处在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在这方面,法国等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水平,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法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全球产业链首尾相顾。将中国的中端装备与法国的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前欧洲殖民地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弥补了中国在语言、法律与运营等环境上不熟的短板,使三方优势都得以很好发挥:于中国而言,意味着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于法国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于第三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工业生产线,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因此,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使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桥梁角色凸显,以南北合作推动南南合作。
最持久的合作往往是各取所需的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合作,会产生1+1+1>3的效果:联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产能和第三方合作,将会调动更大范围的全球力量,甚至有可能成为化解世界经济颓势的金钥匙。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好事”。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国际产能合作的系统效应体现。中欧合作开发“一带一路”市场前景广阔。
比如,在交通、能源、环境领域,中欧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推动合作项目。对外援助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中国对外援助不设政治条件,而欧洲发达国家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拿出GDP的0.7%用于援助欠发达国家,但往往设置许多政治条件,钱花不出去。通过中国做对方工作,才能让对方接受,完成发达国家的全球治理责任。因此,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全球治理的互补合作。这一点,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包括中亚、西亚、东南亚、中东、中东欧等地,表现得更加明显。
五、 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二元性挑战
“‘一带一路’会不会给非洲国家带来债务危机?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和劳工标准”……这些是笔者在西方讲“一带一路”时常被问到的问题,被非洲朋友反复问及。非洲朋友的提问是善意的、坦诚的,但是也难掩对“一带一路”的疑虑甚至担忧。疑虑和担忧的背后既有对中国缺乏了解的现实因素,也有非洲国家的历史记忆。
非洲深受西方的影响,例如肯尼亚政府受特朗普保护主义思想影响,也开始计较对华贸易逆差问题,要求中国向肯尼亚开放市场。与会的一位肯尼亚记者还引用希拉里当年在非洲的讲话:“我们是带着圣经来的,中国人是带着钱来的。”意在批评中国人只重视经济合作,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没什么贡献。
这就提醒我们,中国是与西化的世界在打交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沿线国家的二元性:经济基础是南方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却是北方的。如果中国与沿线国家只是通过西方相互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将困难重重。事实上,对中国抱有上述看法的非洲人绝大多数都没去过中国,更谈不上了解中国。可见,民心相通的关键是直接沟通,绝非借助西方的概念和价值想象对方。
一朝被蛇咬尚且十年怕井绳,更何况上百年的殖民历史记忆!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疑虑其实也是历史记忆的现实投影,非洲被殖民者害惨了,怕再次被殖民。再加上媒体的渲染和对中国缺乏了解,非洲朋友们将“一带一路”和殖民主义进行类比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弱者情节导致非洲国家拒绝中欧合作开发非洲第三方市场,生怕被两大巨头玩弄,甚至说这是新老殖民者联手殖民非洲。
为消除非洲朋友的疑虑,笔者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完全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殖民做法。首先,中国没有殖民别人的文化基因。当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船队的郑和都未殖民非洲,今天更不会。其次,“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超级发展洲,中非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根本不存在殖民主义的问题。最后,在建国以来建立的独立国防—工业体系基础上,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创了没有殖民扩张、战争掠夺而实现工业化的奇迹,这种不同的工业化路径决定了中国不会在非洲推行殖民主义,恰恰相反,“一带一路”反而有助于解决殖民遗留问题。
为进一步打消疑虑,引发思考,笔者常问非洲朋友两个问题:一、非洲不缺资源,为何不能像中国改革开放那样引进西方资金、技术,补齐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实现现代化?二、为什么欧洲一体化了,而宗主国之间的一体化却不能带来非洲的一体化?笔者接着提出,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非洲国家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一带一路”的话,恰恰也是“互联互通”(mutual connectivity)。先说互联(mutual),西方殖民以来,非洲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很少,都是与欧洲宗主国联系,两个接壤的非洲国家首都不能实现直航,而要绕道法国巴黎。非洲内部贸易只占非洲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不到15%。“一带一路”有助于纠偏殖民体系下非洲国家与宗主国之间分割的纵向联系,加强非洲内部的横向联系。再说互通(connectivity),非洲被殖民以后,逐渐成为了西方国家的资源和原材料的来源地。欧洲一体化并未带来宗主国在非洲殖民体系的一体化,非洲市场仍被西方殖民者分割。因此联系依然是单向的、分割的。“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入手,以点带线,以线带片,让非洲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工业化,真正脱贫致富。除了内部的互联互通外,“一带一路”还会给非洲带来两大效应:陆海联通,洲际联动。
目前全球八成的贸易往来要借助海洋,七成以上的GDP来自沿海地区一百公里地带。因此,近代由欧洲人开创的全球化实际上是海洋型全球化,广大内陆国家难以分享这种全球化的红利。五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意在扭转这种不平衡的全球化。蒙内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通过陆海联通让肯尼亚内地和东非寻找到出海口,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而实现经济腾飞。蒙内铁路是肯尼亚投入使用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开创了肯尼亚铁路建设新的时代。洲际联动,更是让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通过印度洋、北非和地中海、中东地区融入欧亚大陆的振兴——丝绸之路的复兴。
非洲不但没能深度参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反而被边缘化了。欧洲由于资源匮乏,其技术创新以节约资源和原材料为导向;美国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其创新以节省劳动力为主要考量。而劳动力价格低、资源丰富又恰恰是非洲最主要的优势,因此非洲不断被边缘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在未来十几年内取代非洲的比较优势,“一带一路”就成为了非洲实现工业化必须抓住的最后的机遇。此外,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的中国模式也有助于改变非洲国家被边缘化的处境。在一些内陆的发展中国家,按市场经济规律是很难获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银行可以提供开发性金融贷款,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培育市场经济所需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中国能为非洲国家提供第一桶金,改变它们被全球化边缘化的命运。
“一带一路”的成功也折射出时代矛盾——世界公共产品供给缺口日益扩大,但美国领导能力、意愿、诚信却全面下滑。而“一带一路”旨在解决人类重大关切,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就使得它获得了最高合法性。例如,世界上11亿人尚未用上电,其中非洲就有5亿,中国国家电网长距离、特高压输电网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若将此升级为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势必会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在TTIP、TPP和再工业化等无果而终或遥遥无期的情形下,“一带一路”倡议就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最可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倡议,引领了世界经济走出低迷、振兴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大方向,也给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希望。据美国彭博社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
总之,“一带一路”正在改变非洲命运:从被全球化到全球化的本土化,帮助非洲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站起来,真正去殖民化。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这正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愿望全世界人民幸福万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