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杨凡欣: “以绿色金融逻辑来抗疫”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杨凡欣: “以绿色金融逻辑来抗疫”

发布时间:2020-02-27 作者: 杨凡欣 

绿色金融领域,要以新思维开辟抗疫新路径。在中央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下,金融机构积极承担抗疫的社会责任,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工作,全力以赴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站。

作者杨凡欣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7日《中国银行保险报》。


绿色金融领域,要以新思维开辟抗疫新路径。在中央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下,金融机构积极承担抗疫的社会责任,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工作,全力以赴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站。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社会资本网络支持。自绿色金融创建以来,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支持绿色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拓宽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然而疫情当下,仍需要拓宽绿色金融服务的社会网络,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工作开展,更好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第一,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拓展与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形成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五省八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基础上,继续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推动疫情重灾区等地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第二,推动绿色资本市场积极抗疫有所作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各类市场主体对发展绿色金融资本市场的诉求日益强烈,包括丰富绿色指数基金、EGS投资产品等;未来,仍需探索构建国内统一、与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中国绿色金融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助力绿色金融抗疫行动。


第三,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产品。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疗费、住院费、手术费等无疑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首当其冲投入的医护人员等,将大幅增加工伤保险支出,可以预见将极大可能出现全国特别是重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收不抵支。经过本次疫情,老百姓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必将有助于拉动绿色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促进绿色保险发展。


第四,强化和健全绿色贷款的贴息机制。对绿色贷款的贴息是用较小的财政资金撬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抗疫过程财政支出中,直接补贴较多、财政贴息支出占比较低,贴息政策虽然存在但具体运用相对有限。为了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应该加大财政贴息在绿色贷款抗疫领域的运用力度,健全财政对绿色贷款的高效贴息机制,比如由中央、省财政出资,地方财政配套,专列抗疫绿色贷款贴息资金,委托政策性银行、绿色银行或绿色金融事业部管理绿色贷款贴息,支持抗疫绿色信贷增长。


第五,积极推动绿色公共卫生债券发行。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推升避险情绪,叠加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债市在短期内受益,一方面疫情的扩散与传染对消费、生产与投资带来负面冲击,实体经济短期走弱有利于推动债券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推升避险情绪,带动利率下行。疫情当前,各界共同阻击。在“绿色通道”的支持下,银行、企业债务融资效率提高,正确引导市场资金主动参与推动绿色公共卫生债券发行支持疫情防控,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