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需要“活力”和“定力” -- 全面放开服务业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刘志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需要“活力”和“定力” -- 全面放开服务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4 作者: 刘志勤 

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会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和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表明当前的疫情工作真正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时间点。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2月14日观察者网。


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会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和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表明当前的疫情工作真正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时间点。


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的战斗要经历”三大战役”:它们分别是已经结束的“守城之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时的“ 封城之争”,和不久将来的“ 收城之战”,战战惊险,壮烈,是中华民族走向真正复兴前的磨练。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特别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他号召全国人民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狙击战,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任务。”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有如泰山压顶,但是中国人民的抗疫斗志日益高涨,虽然面临“最吃劲”的阶段,万千“白衣勇士”们抱着“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持续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正有效狙击了疫情的蔓延,并逐步缩小包围圈,可以更加精确的打击和隔断病毒传染链,为彻底灭绝病毒传播做好充足的准备。


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阶段,也正是”最较劲”的时候。在这个时刻,来不得半点松懈,来不得丝毫的放松,因为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中国面临着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的双重任务,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因为,如何有序,有效和有力的恢复疫情的经济发展状态,对于“大病初愈”的中国经济社会而言的确存在诸多不定因素。但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信心,它们的分析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的禀赋,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柔韧度”,在利用和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被动”为“主动”方面有着中国特有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完成了一个包含全产业链的供应体系,能够集中精力解决许多推行单边主义,和“本国优先”的国家无法,无力解决的市场矛盾,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改善民生与国际发展的合作。


放开(不仅仅是“开放”)服务业,是加快疫情后恢复经济发展的最便捷的方式。


在2019年经济发展成果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最快,对国家整体经济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中国消费人口基数庞大,消费习惯多元,多样化,成为促进服务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


疫情后期,市场需要“补充营养”,经济社会需要“能量补充”,各行各业需要完成“ 充电补料”。这一切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功能。所以,加快“放开”服务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深度,将决定我们的经济社会恢复的速度与质量。


要迅速高质量恢复疫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活力”和“定力”这两个最基本的“守恒定律”要素。


而经济“活力”离不开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繁荣活跃。没有民营经济的“活跃”,我们的经济社会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正是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才使得中国的市场如此具有吸引力,才保证中国的产业供应链成为世界上最全面,最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据统计,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完整的供应链中占据超过一半的大壁江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益于民营企业的“活力”发展,有劳于民营经济的“活泼”与“好动”。这个优点我们必须坚持发扬。


而中国公有经济的“定力”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或是“定海神针”。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甚至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数次金融危机之际,公有经济的稳定确保民营经济的稳定,也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做到大局不乱,大盘不散,大势不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服务业资源丰富,人才济济,市场潜力巨大,金融,教育,医疗,文体,健康,电游,音乐,电影等智力开发等领域都可以产生无法预计的市场产值。


服务业经济,是各路英雄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最吃劲”的阶段,中国的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紧密配合合作,就能迸发出无穷的战斗力,完成历史赋予的历史使命!(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