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16 作者: 王文
今年的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改革,将会在哪些领域重点推进?会面对哪些难关险滩?会形成什么样的改革红利?就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
受访人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本文刊于2015年1月15日解放军报。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还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强调今年要重点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
今年的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改革,将会在哪些领域重点推进?会面对哪些难关险滩?会形成什么样的改革红利?就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
宏观政策:保持定力狠抓结构转型
记者:党中央在分析研究今年的经济工作时,特别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否意味着今年我国的宏观政策,仍然会保持连续与稳定,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会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
王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最近几年我国一直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要注意今年有两个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在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提到要有力度;而另一个就是在提及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提及要松紧有度。这为实现今年稳增长等经济工作目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打下了基础。回顾过去几年的宏观政策调整,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刺激的边际效应也在逐步递减。去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党和政府反复强调我国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仍将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预调微调。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目前或多或少都正在逐步适应新常态。可以预计,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保持定力,凸显稳定性与连续性,经济发展也将更加稳健。
记者:我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宏观政策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在面对一些难关险滩时,更多的是强调“简政放权”“定向刺激”,你对此怎么看?
王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和“滴灌”。目前,这样的“喷灌”与“滴灌”已经延伸到投资、外贸、金融、财税等各个方面。可以预期的是,这样的“喷灌”与“滴灌”今后还将触及到更多的方面。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将更多地受惠于这些政策。宏观要稳,微观要活,这样的指导思路无疑会极大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以及经济发展动力的多元化。今后,我国经济将进一步由要素驱动、资本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土地改革:登记流转释放城镇化红利
记者:从今年3月起,外界十分关注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将开始施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改革举措也将随之加快推进。这是否意味着土地改革将成为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文:土地改革是“牵牛鼻子”的改革。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可以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程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次,可以让土地通过抵押等形式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拉动以农村土地为基础资产的金融改革创新,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三,土地改革可以让产权更加明晰,能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其四,土地改革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集约化进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持续推进,全国多个农村改革试验区进行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土地流转等方面,不断有所改革创新,特别是随着金融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在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等领域,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我国已经在全国展开确权登记工作,按照部署,全国将用约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工作。
记者:继续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改革举措,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文: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这是盘活存量,尤其是促进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制度变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今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在此基础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不断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让土地改革释放出更多的城镇化红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村土地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推动市场竞争
记者: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显示,今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这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王文:这两年货币政策基本上维持稳健基调不变,但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预调微调。特别是灵活使用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达到松紧适度的效果。从此次“合理充裕”的表态可以看出,今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将会有所宽松。
记者:去年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呈现加快之势,今年预计会有什么样的新举措?
王文: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金融改革有效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展望2015年,金融改革仍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之一。我个人认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将集中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使我国完成从“高储蓄”向“高资本形成率”的转型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对于金融改革来说,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现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2014年11月30日,酝酿了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正式推出,不仅能够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同时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存款利率的放开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利率市场化乃至金融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记者:有关方面去年曾表示,“利率市场化两年内应该可以实现”,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前置性改革,如果存款保险制度在今年推出,是否意味着今年利率市场化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
王文: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对缓解通货紧缩、提高平均社会利润率、推动短期经济繁荣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后也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升高,中小银行生存空间被挤压;社会融资渠道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企业困境没有缓解;实体经济吸收社会资本有限,虚拟经济繁荣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关注。
当前,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保证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均衡。如果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或者资本未能按照预期进入实体资本,那么虚拟资本的增长可能将进一步增加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个人认为,今年改革可能出现以下变化: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出台,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配合国家“一带一路”“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宏观战略,通过多种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来部分替代传统的降准、降息;进一步简化存款利率期限档次;重组地方债,化解潜在风险;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适当放宽汇率区间,衔接人民币离岸市场。
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助力“走出去”
记者:回顾去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成就,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是一个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亮点。今年这方面的进展是否会进一步加快?
王文:世界经济今年将保持复苏态势,但是仍然面临不少困难。由于欧洲经济处于停滞,中欧贸易将保持平淡;一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美元升值以及世界经济通缩造成的影响,经济也难言乐观;中美贸易值得期待,在美国经济增长、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美国就业好转以及美联储预期加息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或许将增加;因此,今年我国外贸形势将基本保持平稳。
上海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国际化市场氛围、创新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新经验。在2015年,这些经验将加速推广到全国,将有更多的城市成立自贸区。对外方面,将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争取签署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加快中巴贸易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加快研究中欧自贸区建设,从而建立起连接全球的自贸区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中国走出去。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的10多个行业带来巨大机会,特别是高铁等行业可以借助本次机遇获得极大的发展,对我国制造行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会促进我国的能源国际合作,促进能源贸易,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会为我国企业带来众多的投资机会,加快我国对外投资的步伐,有效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
人民币将加速国际化。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人民币将会加速“走出去”,在贸易支付和对外投资中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也会有更多的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和对冲风险的国际货币选择之一;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将建设更多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清算行,人民币交易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应有的话语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