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赵昌会:怎么看待中国的经济风险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赵昌会:怎么看待中国的经济风险

发布时间:2014-12-24 作者: 赵昌会 

中国经济仍在正常轨道上。但需要切记,作为经济增长驱动器的投资依赖,与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出口一样,为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今天还在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不宜视之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罪恶。

        赵昌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2014年5月6日中国网。

 

       中国经济到底处于什么状态?会像西方有些人说的那样即将崩溃吗?或者,会硬着陆吗?还是在正常运转?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1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备受关注的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创下最近6个季度GDP增速的新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这3大指标的增幅似乎说明,那些悲观论者、唱衰论者的确言之有据,因为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下降,而且已经接近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7.5%左右的下限。

 

       这些数据引发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同时也开启了多样的政策猜想,其中最大的担心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是否仍然处于政府坚称的平稳增长区间。如果不是,那么,是否需要再度出台包括货币、财政政策在内的短期强刺激措施,或仅用适应性的“微刺激”就可保无虞?

 

       其实,中国经济放缓完全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失误。

 

       首先,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央政府的债务处于很低水平,并且国内储蓄丰盈,政府可以为这些债务进行内部融资,外部冲击基本上无法动摇中国的宏观政策框架。相对来说,地方政府债务则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它们曾长期在较大程度上依赖所谓的“土地财政”,而超过50%的债务在2015年底之前到期,虽然偿还能力参差不齐,并且由此造成了约占中国GDP 30%的债务压力,但其正在被不断的改革措施、地方的自主性转型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经济结构所吸收和剥离。可以看到,诸多观察人士和外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这些担忧,恰恰正在得到化解。

 

       其次,人们广泛议论的房地产市场继续处于政策承压状态,但商业地产增幅平稳,住宅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小幅上扬态势。个别地区、个别城市出现的超饱和状态,即“鬼城”现象,同样属于零散、个别的现象,尚未构成“泡沫破灭”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房地产税暂时难以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但与房地产有关的资金流入说明,国际商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不仅没有缩减,事实上,中国货币当局还不得不严格提防投机性的热钱涌动。

 

       第三,一般而言,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业。2013年底,中国银行[-4.03% 资金 研报]业的应付短期债务约为5010亿美元,而到期还本的中长期债务仅为375亿美元,这显示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债务非同寻常地低于大多数国家。不过,中国的公共债务总额、外债净额、外汇储备、经常账户余额以及货币市场利率、外汇资产头寸、银行存贷息差等7大风险指标,均处于相当健康的水平,尽管银行业发行了大量的信托产品,但偿付能力不在话下。


       最后,中国经济增速,中国经济状况和中近期经济前景,根本上取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各项改革方案能否得到尽快落实。当然,任何改革方案和措施,从规划、实施到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都有明显的时滞。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改革具有强大的民意支持,更有政府意志的连续性作为保障,各行各业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和政策创新带动下,经济的自然增长潜力,可以使得7%以上的增速保持5年以上。

 

       中国经济仍在正常轨道上。但需要切记,作为经济增长驱动器的投资依赖,与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出口一样,为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今天还在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不宜视之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