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凡欣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危机之下,全球经济活动方式、供应链分布逻辑、国际社会秩序都已发生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中国面临着角色转型、中国开放再定位的问题。扩大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网络,是在全球化“休克”状态下保持全球供应链“气血”充盈的必要措施,也是以中国市场引领全球资源配置的前进方向。
制度型开放是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日前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就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危机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动力。在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下滑严重,局势动荡不安,推进制度型开放有助于降低改革成本,达成共识,促进发展。
从中国改革发展史的角度看,开放型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初期主动加入国际经济分工,学习先进技术、管理要素和熟悉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引进国际资本的阶段,到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对接WTO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体系,以及探索创新自贸试验区制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阶段。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出台政策强调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旨在适应从制造业领域开放向服务业领域开放的趋势,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双向投资的协同开放,构建制度适配型体系,形成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自贸区金融创新发展各具特色
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金融开放、推动金融创新,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9月设立上海自贸区以来,自贸区数量快速增加,金融创新逐步推进。
自贸区金融创新发展各具特色。除了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发展融资租赁、保险、航运金融等内容是多数自贸区的共同内容外,上海、广东、天津、福建、海南等自贸区还提出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货币自由兑换和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方案提出“探索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重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和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此外,上海、天津、福建等自贸区还提出开展利率市场化试点。广东、天津、福建、海南等第二批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到了离岸金融业务,包括开办外币离岸业务、大宗商品现货离岸交易等。由于各自贸区成立时间先后不同,其金融创新成效也各有不同。
推进自贸区互联互通提升金融制度创新水平
制度型开放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并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际需求萎缩,供应链发展受阻,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各国更加关注新型国家安全和产业布局,加强外资审查和“公平”贸易调查。在全球衰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首先,整合自贸区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目前18个自贸区的金融布局各具特色,出现了分散化、内部竞争和多头监管等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可以借鉴域外先进自贸港建设经验,整合自贸区资源,增进资源共享,最大化地提高自贸区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
其次,打破地域限制,推进自贸区互联互通。自贸区金融创新应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通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创新,打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在竞争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通过自贸区间的国际合作,例如可以通过沪伦通、沪港通等机制,拓展全球发展空间。
最后,探索建立自贸区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提高金融便利性。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形成本外币业务由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分别管理的模式,本外币监管系统各自独立,业务信息分别报送,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目前,18个自贸区的金融创新目标各有区别,上海、广东、海南自贸区在探索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方面相对走在前沿,但仍呈现分散化特点。基于人民币在境内外离岸市场的广泛运用,可探索在自贸区、自贸港实行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提升自贸区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便于监管。(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